巍巍秦岭草木丰茂,天然香料取之不尽,给长安香品制作技艺提供了沃土。(记者 雷伟东 摄)
“追寻那些惊艳岁月的老手艺”之二十二
中国香文化可追溯到西周祭祀,焚香环节将香蒿、黍、稷一起燃烧,场面宏大,香气袅袅。随后的千年岁月里,古人越发依赖香品,从大型祭祀、寺院、宫廷到家居生活,香品日益丰富,分类精细,制作技艺也随时代进阶。放眼巍巍秦岭草木丰盛,有太多天然制香材料,这就有了长安香品制作技艺……
李泉31岁那年被姑姑带入传统制香行业,18年过去后,她已是长安香品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原本很不喜欢香,可深入香的世界后,她感受到了返璞归真的过程。寺庙用香量在减少的同时,生活用香也已不是必需品。“之前我们的香专供寺庙道观,这两年更多研发家居用香。”李泉告诉记者,时代需求的改变,给制香技艺传承带来困扰也带来新的机遇。
“半路出家”一路见证香品变化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入这一行。”49岁的李泉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1999年,31岁的她被姑姑李静拉入了这个行当,她辞了在中专教英语的职务。姑姑李静是居士,开了作坊制作寺庙用香,并在有制香传承的引镇大王村找了人一起来做。“她跑市场还学制香,实在忙不过来。”
李泉入行时有些不情不愿,她对香的印象还停留在市场上气味刺鼻香精合成的“印度香”上。入行后她一趟趟跑寺庙道观,觉得缺乏好的香品开拓市场。父亲那年意外在西洽会上看到了厦门产的精致香品,李泉转而做了代理,两三年后遇到混乱价格战。“我们意识到,还是要重新捡起古法制香,自己做自己研发。”2002年,李泉真正走入了传统制香的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香品的市场以寺庙道观用香为主。于是先以好品质的基础款捧香、祭祀香入手。原材料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例如最传统的一种香,用柏木粉、印尼植物制成的粘粉,加入少许香精制成。湿度、压力、比例等要一点点尝试。“要不然就点不着,或者味道不好。”到了2005年,十余款自制香品站稳了脚跟,给西安及周边的寺庙道观长期供应。
“随后建厂招人,2008年开始让香品色泽更加丰富,雕刻祈福字句。”李泉回忆,2010年开始家居用香悄然兴起,比如看书点香、品香或者在家烧香供佛。雾霾袭来,空气质量全民关注。出于环保需求,寺庙用香不再追求烧高香,香品用量减少外形也变小变细。尤其近两年,这种市场的压力更加明显。原本稳定的需求减少,研发新的家居用香迫在眉睫,还有技术上的改良,这些都要一一应对。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香料贸易频繁,家居有熏衣、会客,卧室,修炼等用香,分门别类、专香专用。历史固然无法重现,但如何让现代人广泛认识了解香品,是摆在传承技艺路上的一个大作业。
守住天然用创新寻求突破
郭杜大仁东村一条小巷里,前面还都是餐饮小店,最后面一个拉起的卷闸门里却别有风景。这里上下两层,就是李泉制香品香的地方。各种香品长短粗细不同,盘香、线香形态不一,弥漫着一股淡雅味道。
传统制香的第一步就是囤积原料。仓库里来自终南山的干燥艾草清凉扑鼻。“艾草用量很大,每年5月份采草药的人去终南山采摘而来。”李泉说秦岭太多草木可以制香,比如崖柏、九里香、乌骨木等。野生原料采摘后要放置一段时间,就像酿酒一样,越久越好。艾草放个七八年,十几年最好。家居用香要求纯天然材质。首选野生材料。制香草木大多也是中药,所以野生还是种植差别很大,会直接影响到气味和功效。
第二步就是按照香方进行粉碎研磨,传统工艺这个步骤非常繁琐,现在可以用省时省力的机器设备替代,研磨粉更细腻更好调配。记者了解到,香方的研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哪几种味道配在一起好闻,各种原料的功能都要考虑到,还有原料存世量。第三步是关键的称重,然后在瓷缸中和成香泥放置几天。接下来的三部分别是,压制成条,根据季节阴干最多一周、收香后打磨根据需求改变外形。
“对比刚入行生产香品,现在的生产更加精细化。”李泉说要保持每次成品味道一致,有的环节需要技术设备来保证。现在整个流程中七八成还是靠人工,有的步骤比如打磨、压制已经改为机器,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盘香、卧香、捧香指外形,药香、花香、柏香、檀香指分类。近20年的制香生涯中,李泉说现在会传统制香的人少,愿意学的更少,这门传统技艺如今还要面临转型的阵痛。但她认为,制香技艺是有未来的,人们对于香品的热爱自古有之,如今更多需求还需要激发出来。毕竟,喜爱香气也是人类的天性。
相关链接
香气弥漫的历史时光
从西周开始算起,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各朝各代都有自身显著的用香特点,留下香囊、香炉、诗词歌赋,带人们回到那些香品弥漫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人们对香木香草取之用之,并歌之咏之。比如《离骚》中出现很多草木的咏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秦汉时疆域扩大,南方香料进入中原。更重要的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就此传入。汉代还出现了可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可以放入被子里的“熏球”。
魏晋南北朝虽然战乱不断,但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也鼓励了用香。此时,对制香的研究深入,多种香料调和制造的“合香”出现,甚至出现了许多治病的药香。记者了解到,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有用中药植物芳香气味的医用功效研究。
隋唐时期香料涌入。尤其唐朝强盛,丝绸之路繁盛,西域大批香料运抵中国。到了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让大量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异常繁荣,文人、药师、医师、佛家、道家等都参与到研制之中。香品研究利用越发精细和系统,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等相关研究,合香配方层出不穷,用途也日趋广泛。出土的香具中,金器,银器,玉器众多,外观华美。
到了宋元明清,香品继续繁盛普及。宋代之后,宗教用香之外,香品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厅堂用熏香,宴会庆典焚香助兴,可佩带的香囊香袋,甚至点心、茶汤中也会调入香料。到明清小说中都可见这样的描述。香饼、香丸、线香之外还出现了新的香品——印香,就是用模具把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别有情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香是其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苏轼的咏叹,《红楼梦》中的描述,文学作品对香的描写俯仰皆是。
(本版稿件均由首席记者陈黎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持纲)为了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让未央区的生态更优、环境更好,未央区近日制定了城市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从而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