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桥梓口的美食圈 □解维汉

来源:西安晚报 2017-08-27 04:22   https://www.yybnet.net/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我家离西大街不远,我经常路过桥梓口,对那一片的美食略有印象。

桥梓口东南角有名气很大的“苗老二面馆”,这家油泼面远近闻名。“苗老二”店堂不大,从外向里呈狭长形,摆着十几张桌子。这家油泼面的特点是韧、光、鲜、香。做法是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盐、葱花末、花椒粉和厚厚一层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得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冒泡,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酱油、香醋即可食用。那时还流传一首民谣:“走一走,看一看,苗老二的油泼面。三两粮票一大碗,吃了还想把碗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食用油供应减少,“苗老二”卖的面已经没有油泼,全是白条,那时居民的食油供应量也减少到每人每月三两。即就是那时,竟然也有顾客自带油进店请师傅加工泼在面上。我在西安日报上曾看到姚如军写的回忆“苗老二”文章,文中说作者自带油泼的面端上后,给店里服务员惹来麻烦,邻桌食客看到他们碗里油光闪闪,便纷纷喊服务员换票,也要油泼的!顿时其他顾客也跟风要换油泼的。服务员解释这是顾客自带油,没人相信,直到作者把油瓶子举给他们,店堂里的纷争才算平息。那时苗老二店也卖腊汁肉,拥有一锅陈年老汤,记得我家油不够吃,还托人在这家店买了几斤腊汁肉油,揭开罐一闻也鲜香鲜香的。

桥梓口东北角有远近闻名的“大麻子馄饨馆”,这家店卖的“鸡丝馄饨”绝顶好吃,成为古城一道招牌小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有幸光顾品尝过几次。很长时间,价格都固定在每碗一角六分。这家店门脸不大,朝南,进店先买票,然后自己到北侧的窗口等候取饭。只见厨师娴熟地在锅边案台上摆上十几只碗,少顷馄饨煮好了,便用笊篱按数分别盛入每只碗中,送出窗口,品尝时感觉皮薄馅香,汤清利口。相比之下有的店的馄饨只不过是一碗酱油汤。听说这道名吃的牌子是一位河南人创下的。《莲湖区志》的名店名食记载了大麻子馄饨的创始人和经营特色: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挑担摆摊经营馄饨小吃的张小水,所卖馄饨特别好吃,又由于张小水满脸麻子,人们风趣地称他的馄饨为“大麻子馄饨”。后来张小水生意越做越红火,就在摆摊的桥梓口东北角开了馄饨馆,取名“大麻子馄饨馆”。大麻子馄饨,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和面时,必须用上白面粉加入鸡蛋清调和,手工揉筋揉光,擀成薄片,折叠后切成方形面皮。馄饨馅选用新鲜猪肉,剁成肉泥,加入酱油、精盐、味精、葱花、姜末、芝麻油搅拌制成,然后逐个包成“猫耳朵状”的馄饨。食用时沸水下馄饨,待水重沸后改小火煮熟。碗内事先放入各种调料,滴入香油,捞入馄饨后,撒上紫菜、香菜、海米、鸡蛋皮丝、熟鸡肉丝,浇上烧沸的鸡汤即成。

西北角有一家仿古建筑“天锡楼”,经营回族风味饮食。天锡楼原名天锡永,清顺治元年(1644)由回民马建行、马建勋兄弟8人创建,店匾由慈禧太后题写。民国时期,接待过蒋介石、杨虎城、张凤翙、马鸿逵等要人,上世纪50年代变为小吃店。这家店我只是路过,从来没有进去品尝,所以说不出经营品种,只看见大锅里冒着热气,店堂里顾客倒不是很多。

西南角向西200米、群众电影院对面有家“老关家甜食店”,这里的“玫瑰元宵”是一道名吃。据《莲湖区志》的名店名食记载,西安经营元宵历史较长、制作讲究的要数老关家。该店开业于1936年,时名“俊发德”,由名师关俊杰、关俊源兄弟俩先后主业。老关家元宵,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馅心多样,品种齐全。其中玫瑰元宵用湿糯米粉、糖玫瑰、糖桂花、绵白糖、核桃仁、冰糖、蜂蜜、青梅、橘饼、青红丝、芝麻油及面粉调配制成,以个大、皮薄、黏软,入口绵如甘饴、酽甜芳香、后味无穷而著称。听说该店对馅料的配置讲究,操作上一丝不苟,搅拌时则用力揉搓至各种配料完全混合均匀,有时一盆馅料拌揉竟达两小时之久。老关家甜食店的鸡蛋醪糟、黄桂柿子饼也很好吃。柿子饼用临潼火晶柿子合面,用猪板油、青红丝、核桃仁、黄桂酱、玫瑰酱、绵白糖制馅,在三扇镦上烙熟,黏甜隽永,芳香扑鼻。我还用铝饭盒来店里买过香甜稠酽的醪糟醅,回家自己冲喝。

天锡楼向西150米群众电影院东邻有同福楼饭庄,这是一家中餐炒菜馆。店堂不大,上下二层,生意很好,尤其店名吉祥给它带来众多顾客,附近居民的很多婚宴都在这里举行。有一次我们院里有家嫁女在这里设席,我也跟随母亲吃了一次席面。那年那月,能在同福楼吃席是一件很体面很风光的事。

同福楼对面高台上有一家“新建包子铺”,卖各类荤素包子、红豆稀饭、油条、水煎包、饸饹等小吃,家常风味,平民价格,也赢得不少市民光顾。

后来桥梓口北侧兴起了大麦市街回民饮食风味街,吃食更多了,我也在这里买过马文学、老铁家、贾永信腊牛肉,吃过烧鸡、柿子饼、粉蒸羊肉、麻酱凉皮、炒凉粉等美食。

二十世纪末随着西大街整体改建后那些小店一个个都消失了,可这里脍炙人口的美食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新闻推荐

西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通过水利部行政验收

本报讯(记者赵辉)昨日,西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行政验收,综合评估结果为优秀。渭河两岸的依依垂柳、浐灞湿地的亲水步道、周至水街的秀美风情、体现汉唐文化的汉城湖与大唐芙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桥梓口的美食圈 □解维汉)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