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来源:澎湃新闻 2017-09-02 07:49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

“城归”,简指从城市返回乡村的创业人员。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

“城归”群体越来越多,带来的是人口红利的升级。这是中国农村从治理到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升级,跨越城乡鸿沟的重要路径。

8月22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城归》系列报道,以期展现中国近年来乡村发展新图景。

留在村里,一年最少可以挣接近2万元。这样的收益让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青平村村民毕猛动了心。

早年,毕猛夫妻俩跟着同乡一起去湖北等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后用挣的钱在西安开了餐馆。有点小钱、想回家创业又不知道干啥好,成了毕猛的心结。

4月12日,飞渝农业公司帮扶青平村产业脱贫动员大会在开州区厚坝镇青平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召开。 受访者 供图

今年4月,村里引进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仔细算了经济账后,毕猛决定“入伙”。该公司董事长曾汉宇告诉澎湃新闻,公司要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村民可根据自身能力承包土地,但发展什么产业,不再是村民说了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返乡民工创业失败的风险。

和曾汉宇一样,重庆市政协委员、开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祁秋中也不赞同“人人挣了钱都回来当老板”。他认为,我支持创业,但反对盲目创业,如果对市场不熟悉、没有调研,很容易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土地转不转,村里开动员会讨论

4月12日,在开州区厚坝镇青平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动员大会正在进行。

“你让我们跟你干,一年能挣多少钱?”“公司要是开垮了,我们怎么办?”“你说种红高粱、种油菜,我想搞点其他的,行不?”

村民们很紧张,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场会关系到他们的“命根子”——3000亩土地,也关系到“钱袋子”。

青平村的村民将土地承包给飞渝公司。 受访者 供图

镇里、村里和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渝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坐在村民对面,逐个解释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这场会议前,村委会在经过反复调研、比较后,准备将飞渝公司引进到村里。

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田波6月29日告诉澎湃新闻,创办飞渝公司的曾汉宇是当地“城归”,他亲眼看着飞渝公司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飞渝公司有项目,村里有土地和日渐增多的返乡劳动力,双方需求互补明显。

曾汉宇告诉田波,他希望改变村民们“单打独斗”的局面,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公司牵头,统一规划,绝大部分土地一季种植红高粱、一季种植油菜,实现产业规模化。这也就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种什么、种多少,不再是村民自己说了算。

曾汉宇的计划是,将村里的土地每15亩(坡地5亩)划分为一块,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承包几块土地。公司提供5种合作模式供村民选择,如村民可享受土地租金、劳务工资和奖金;村民也可选择不要租金,只拿劳务工资,但可分到公司提供的一定比例的利润;如果村民有经济实力,还可按照投资比例获得分红。

要打消村民的疑虑,必须要把收益账算清楚。“只要认真踏实干,一年可以挣1.8万到1.9万。”看着详细的成本支出与收益明细表,不少原本打算继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选择留下。

务工“小老板”回乡就业

村民毕猛就是其中一个。

“说心里话,谁想一辈子都给别人打工,不都是自己想当老板。”回乡前,43岁的毕猛也算是个小老板。早年,他在湖北、福建等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凭借着出苦力,毕猛挣了点钱,和妻子在西安开了家餐馆。

在青坪村4600余名村民中,像毕猛这样远赴外省打工的一度超过半数。

去年,毕猛和妻子商议,他回家给读高二的儿子当后勤,顺便在家里找个活干。尽管也想回家创业,但手上的资金不多,也不知道干啥好,毕猛就暂时在开州城区打打零工,每个月的收入并没有保障。他说:“经常听人说,创业有风险,主要是怕亏,我就这点钱,亏不起。”

厚坝镇人大主席郭辉胤介绍,该镇总人口3.4万人,其中有八千到一万人外出务工。近年来,受经济形势影响,加上开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旅游业,返乡创业或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0年,“水韵厚坝休闲农业观光园”落户该镇后,每年春节前后,镇上都要组织召开“院坝会”,重点推介园区的企业岗位,号召村民返乡就业。目前,该镇已有超过1500人回家就业。其中,少部分在管理岗位,大部分在生产岗位,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

“仅从薪酬来看,园区的工作算不上有吸引力。但是我们的园区就在家门口,随时可以照顾到家里,这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郭辉胤说,村民们也要算账,不仅算经济账,还要算亲情账,综合考虑起来,村民们也更愿意在家乡就业。

为了方便城归者创业就业,田波建了一个名叫“青平村创客联盟”的微信群,村里回来一个“城归”,田波就拉一个进来,及时传达创业资讯和政策,并提示创业风险。

现在,毕猛承包了90亩土地种植蓝莓。他说:“有龙头企业带着,我们就不用费尽心思去创业,搞不好(创业)失败了血本无归。”

如今,飞渝公司已流转青平村三分之一土地,曾汉宇正带着青平村的“城归”一起,二次创业,向着致富路上迈进。

政府:培养创业者风险意识

作为早期的城归者,曾汉宇对创业有着清醒的认识。1997年,从重庆市水产学校毕业的曾汉宇放弃了每个月只有189块钱工资的“铁饭碗”,投身到水产养殖行业。

“我在通威集团当个业务员每个月就能挣三千多块钱,十多倍的工资。”曾汉宇回忆,他希望毕业之后能从事跟专业相关的工作,家人也支持他去闯一闯。3年后,曾汉宇前往湖南学习淡水养殖经验,并担任通威集团住湖南省新公司“通威水产”负责人。

曾汉宇发现,重庆的水产消费市场需求量远大于本地的供应量,每年都有大量的水产品从湖南等地运往重庆。只要存在运输,势必会增加长途运输成本,且产品品质也会不同程度下降。在湖南,曾汉宇多次萌生回家乡发展水产养殖的念头。

2010年,在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下,曾汉宇组织18名无业“后靠移民”筹资500万,流转厚坝镇农业园区土地3500亩,建成标准化淡水养殖基地,并成立飞渝公司,吸纳城乡劳动力282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89人,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之一。

曾汉宇说,一些村民认为在厂里打打工,就知道一个厂是怎么运转的,再加上手上有个几万或几十万块钱,就想几个人一块创业。项目虽然很快起来了,但是缺乏调研,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

开州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农村劳务科科长邓学实介绍,该区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约为1.5万人次,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特点,该区规划建设了三个涵盖农业、工业、服务行业一二三产业的返乡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发展空间。

2011年,祁秋中被开县县委、县镇府授予“开县创业争光贡献奖”。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2010年9月,开县政府投资200万元,扶持民间资本,组建开县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除了通过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外,该中心还通过邀请本地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行业专家以讲座、座谈等形式,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帮助创业者认清产业发展市场状况,培养创业者风险意识。

政协委员:不支持城归者盲目创业

重庆市政协委员、开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地公司)总经理祁秋中也不赞同“人人挣了钱都回来当老板”。

祁秋中回乡时没有选择立即创业。1998年,他第一次返回开县时,去了一家印刷厂当片区销售经理。此前,他已在浙江温州一家室内装潢公司打工四年,学到了室内装修技术,也积累了一些资金。

“刚回来的时候想到过创业的,但毕竟没经验,对老家的市场也不了解。”祁秋中告诉澎湃新闻,2002年,在对包括开县在内的渝东北地区的市场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他花光积蓄,又借了一百多万,在重庆涪陵成立了一个纸箱厂,为当地的榨菜厂提供包装。不料,由于榨菜厂出了问题,祁秋中的纸箱厂受到波及,不到一年就倒闭了。

好在,祁秋中的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介绍他去北京做工程建设。六年的时间里,祁秋中不仅还完了债,还攒下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祁秋中建立的食用菌基地。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如果不是母亲患胃癌,祁秋中或许不会那么早再一次回家创业。2008年,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调研,祁秋中认为在家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他回到厚坝镇大坝村,创立金地公司。祁秋中说:“我是农村的孩子,对这片土地有感情;让我回来建设家乡,也是母亲的心愿。在开县,我也方便照顾她。”

祁秋中(右)在农田里与农民一起劳作。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当时的大坝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不少土地荒废,村里人戏称留下来的都是“三鬼”:“丑鬼”、“老鬼”和“小鬼”。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外出打工的村民留下来,祁秋中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为种植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此外,种植户也不需要担心销路,公司会统一回购食用菌。目前,该公司已在开县、奉节、万州等地发展5千多个种植户,户均年纯收入上万元。

祁秋中介绍,公司除了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健康产业外,还在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带动更多的城归者建设家乡。

祁秋中说,他支持返乡者创业,但不支持他们“盲目地创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板,如果对市场不熟悉、没有调研,很容易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新闻推荐

诗歌与音乐交融的视听盛宴 国风国韵诗歌交响音乐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静实习生赵云彧)昨晚,国风国韵诗歌交响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举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峰论坛的序幕演出,昨晚的诗歌交响音乐会集合了一流的音乐家、朗诵艺术家,给西安市民奉献了一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贫困生圆梦班开学2017-09-02 05:02
评论:(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