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和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行为范式等。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鲜活的、流动的……在日常生活层面表现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一
民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和应用,人们习以为常,在不经意间实践,却并未意识到它的智慧与光辉。如人类维系生命最基本的民俗生存方式:食。为何自古以来江南民众以稻米为主食,而不以牛羊肉或麦粟类为主食?江南民众食用稻谷的民俗,似乎是平常事,然而,这一饮食民俗的发生发展,充满了中华先民稻作族群的生存智慧。
江南稻谷的食用和生产,追根溯源,是当地先民在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为谋取自身生存发展,对鸟类生态之模仿。先民仿效鸟类觅食当地野生稻的生物习性,吃鸟食、使鸟田并在鸟田稻作的稻米生产方式中逐步形成对鸟类的依赖、崇敬和神化,把引领他们食用稻谷的鸟类视为送谷神、送子神,其间又与日崇拜发生粘连,衍生出凤鸟信仰、神仙思想,如神仙道家葛洪羽化成仙的传说。
外国朋友在中国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得其解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圆”有种特殊的情感,如圆月,千百年来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意。传统的中国节日中,大多数节日食品,元宵汤圆、清明青团、中秋月饼、春节松糕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表达团圆情感的一种民俗。可是,不同习惯和思维的外国朋友恐怕就不能完全认同。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解了江南稻作对鸟的崇拜的形成发展,到鸟灵送谷、送子———卵生神话——— 现实中崇圆观念的衍化和流行。中国人吃饭时的工具——— 筷子,也是模仿鸟类觅食谷类的方式。中华先民就是通过观察与其生活在一起的鸟类,萌发了食用稻谷的智慧和一些独特的精神思想火焰。
二
中国民俗体现的智慧是长期积累,并经千锤百炼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显示了其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梳理,去粗存精,金子终会发亮的。如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知识和实践的智慧:我国传统居住民俗。
去西安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到,秦陵的大门是向东开的,而后世帝皇宫殿和陵寝的大门基本都面南的。为什么显赫的秦始皇陵寝要面东?又比如,我们现在买房子,一般理想的要求,仍希望要朝南,这又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阳光好。看似很简单的理由,却不知道我们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最终选择“朝南”。
考古发现,四千年前,位于我国中东部的古“东夷”地区,房屋门的朝向是东,朝着太阳,源于太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季节性风雨对面向东方的民居生活侵扰太大,而实际光照又不足。生活的实际,启迪人们将自己居住的门窗转向南方。然而,久远的东向制民居和信仰民俗,还遗留在民众的心田,形成了另一种乡愁——— 祖先从东部迁徙到西部的秦人,丧葬陵墓追梦先人,保留了东向制。与此同时,东向制的民俗心意,也遗留在我们今天大部分国人的言行中:房主称房东,而不称房南、房西、房北;同样,主人称东家;请客吃饭,称做东。
其实传统居住民俗的核心,就是人们选择自己居住地的方法,要考虑到风的流向,水的走向,在两者交汇中寻找一个适合人居住的物理空间。
三
中华先民在谋取自身的生存发展中,在先天的生态环境里,特定的农耕生产、生活民俗活动中,观天察地,顺应农时,不断实践,产生了许多与自然界和宇宙和谐相处而又利己的知识智慧。去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称赞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杰出的典范。
我国悠久的历史,在节气中又孕育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其间也充满着中华的生存智慧。端午节及其端午习俗就是其中的一个。端午习俗,它是我国远古时期“春俗”衍化发展的文化结晶。其根源,在于我们先民在特定时段的生存境遇里,在宇宙与人作为共同命运体的独特意识与感悟下,触景生情,深切体验,而采取的一种利用自然物的正能量,对抗自然力的负能量的自我保健行为。《荆楚岁时记》曰:“是日(端午节)竞采杂药。”《夏小正》曰:“次日蓄药以除毒气。”端午节便成了人们打扫卫生和驱瘟压邪之日。为此,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赶鸭子等习俗。
过端午的这些习俗行为,看上去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信仰,实际上蕴涵着长期积累的新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现代科学研究,艾叶、菖蒲,具有抗虫害、病菌的药理作用。又如粽子,在古代,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它是一种春季农事活动中保健又方便携带的干粮。
对于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这些生活民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我们从中华民族普通家庭流行的“祭祖”等“家”的民俗中,发现国人固有的小家、大家、国家,家国一体的睿智;从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中看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理念;从传统的菜肴制作民俗中,看到国人“和而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式。流溢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意念。这些不仅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民俗积淀的精髓,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民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永恒期望。中华民族的民俗,博大精深,这个智慧宝库,我们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车喜韵)9月8日至9月9日,我国器官移植界专家与管理者齐聚西安,参加“2017丝绸之路·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论坛”。据了解,自2015年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唯一来源。今年1月至7月...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