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指尖捏出浓浓中国风 传统面塑技艺传承喜忧参半

来源:西安日报 2017-09-13 04:40   https://www.yybnet.net/

五彩的面团在张维宁手下变成惟妙惟肖的面塑艺术品。(记者 杨力 摄)

面塑源于汉代,逢祭祀、过年等特定日子,五彩斑斓的面花(花馍)必不可少。它就是最早的面塑,好看好吃有寓意。宋代捏面人在民间流行,明代有了面塑艺人,他们四处奔波捏出精致细腻的人物……如今的面塑克服了千年防腐难题,可长久保存。以塑造传统人物为主的市级非遗莲湖精巧面塑技艺,受到市场认可的同时,却面临着传承乏人的窘境……

张维宁的童年记忆离不开面塑。住在西安市四府街的巧手外婆做面花、剪纸,一样巧手的妈妈喜欢绘画,她也就此爱上了绘画和面塑。到了1990年,30岁的她在工作之余的一次“偶遇”,再次唤起对面塑的热爱。红楼梦、千手观音、李白、杜甫……27年过去了,十几厘米高的一个个精巧面塑人物传递着浓浓中国风。上百个人物的《五十六个民族》《回访风情》等主题作品被收藏展示。“找上门来定制的不少,但接的少了。”今年57岁的张维宁有些力不从心,想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可机缘不合她只收了一个徒弟。“面塑小巧精致,可以展示很多历史人物、故事、街景和传统技艺制作流程”,她相信,独特的观赏性让面塑的未来会更好。

以传统面塑诠释传统人物

张维宁从小受大人影响爱画画,喜欢做手工。她用布和棉花做成半立体娃娃,挂到墙上,再跟着外婆学做面花。中学毕业后,张维宁上了很多美术培训班,想考西安美院未如愿,转而学了中文。打下的绘画基础,成了日后走上面塑之路的一条捷径。21岁开始,张维宁当了教师,在学校带课做行政。直到前年,她才从西安市第25中学退休。

工作、结婚、有了孩子……一直到1990年张维宁看到了《中国美术》杂志上“面人汤”的作品,被深深吸引。“那是一组戏剧人物,太精致了。”她记得主题是霸王别姬,头上的翎子细致入微。这次再和面塑相遇,就像有一道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张维宁重新捡起了儿时所学,开始埋头钻研。

自学的路上遇到不少挫折。“先用面做,可半年就干裂出虫了。”她问捏面人的艺人如何防腐,对方不说。她试着加防腐剂,再研究查资料加化学制剂,如今做好的面塑长期存放没有问题。风格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国传统人物包括戏曲人物。

1995年一组《唐乐舞》和后来的《五十六个民族》被西安非遗博物馆收藏。央视春晚播出了舞蹈《千手观音》,2007年她用面塑捏了同名作品,出神入化,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她应邀为老孙家饭庄用100个面塑人物做了一组《回坊风情》,为旅行社做了《丝绸之路》……她的作品回荡着古典气息的质感,“我喜欢用一组人物讲一个情景故事。”

市场认可的同时徒弟难觅

张维宁眼中的面塑就是雕塑的小型表达,一个面塑人物十几厘米高,春秋制作最好。第一步是构图。制作每个主题前她会研究历史时代、人物背景、发型服饰特点等。“构思完成后不用画出来,都在脑子里。”

第二步备料。用饺子粉(高筋粉)、甘油、防腐剂、蜂蜜等原料混合好后上笼蒸三四十分钟,然后晾干再加色冷藏起来,用的时候再取出来。“主要加入水彩色、水粉等,分别做出红、黄、蓝、黑、白五色面团。”张维宁说,第三步用这五个基本色调配出更多的色团。她的面塑颜色淡雅,记者看到人物服装有米白、豆沙色、藕荷色等。“想要的颜色都可以调出来。”

第四步用肉色面团揉成条压出头部和躯干,工具叫滚子,是一个有机玻璃圆条。用它一点点压出五官位置、然后加耳朵,用色团勾勒出眉眼,染色嘴巴,细节刻画。面部完成后第五步贴头发。黑色面团压成片然后在一点点划出发纹,贴在人物头部。复杂一点的发髻就是面团搓成条盘起来贴上去。第六步做躯干。站立的人物最简单,直接搓长条弯曲后做成腿,然后黏贴在躯干上就好,然后用面团做成裙子贴上去。第七步做出胳膊和手安好,再制衣穿衣,一般两到三层,配好披肩、飘带等装饰。人物如果坐着就要按比例让腿变形,还要在里面加架子,后期做出椅子或岩石等配上景物。“最复杂的是观音,身上的装饰比较多。”

她的面塑从来没主动售卖,顾客都是慕名找来。比如德发长、老孙家、同盛祥等老字号,做的是饮食风情主题面塑。最近有让做七十二行的,但张维宁拒绝了,因为颈椎不好。“做一组要三五个月,实在没办法。”传承的问题她也有自己的考虑。“我退休前在我们学校上‘非遗进校园\’的课,一周一次,这是基础大课。”张维宁说手艺传承就要师带徒的方式,可大部分来拜师的人都想速成练摊,她只能拒绝。

去年,一个17岁的小姑娘意外成了她唯一的徒弟。“那个孩子每天玩橡皮泥七八个小时,能坐住。”让张维宁开心的是,学了3个月,徒弟的作品就非常有灵气,她把徒弟的一组红楼梦面塑作品推荐到莲湖区群艺馆展览。“面塑的未来挺好的,但是徒弟太少了。”张维宁说,好学又有绘画基础的,她非常愿意收,因为这个传统技艺需要更多人才能更好传承。

相关链接

2000多年面塑艺术随时代变迁发展

面塑俗称面花、花馍、礼馍、花糕、捏面人,它在汉代有文字记载。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这个民俗艺术一直闪闪发光,它流行在黄河内外、大江上下,风格各异:黄河流域更古朴粗犷,长江流域更细致精巧。

《东京梦华录》中对南宋时期的面塑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称为“果食”,可以食用。很长一段时间,民俗礼仪的需要大大鼓舞了面塑的发展。例如花馍被赋予不同吉祥含义,春节送“莲花”和“鱼形”的表示“连年有余”;婚礼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陕西一带的农村尤其注重面塑,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时离不开它。透过造型不同的面塑,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民俗,面塑也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到了明代,面塑演变成独立的观赏艺术形式。面塑艺人身背工具箱,为生计四处奔波,这个新行业的形成让面塑的艺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清光绪年间,天津出了“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他捏面人的艺术精湛。

近代在山东、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现了面塑名家。面塑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许多王公贵族重金订购,将面塑作为贺礼馈赠亲朋,或当作陈设摆放案头。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它以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为主题,也有迎合年轻一代的卡通人物、西方人物、影视人物等加入这个大家庭中。

新闻推荐

“不让玩手机就不上学” 12岁少年手机成瘾 家人一味妥协,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不久前华商报“青春期家长只能无力吐槽吗?”一文引发关注,小伟的家人打来了热线,称小伟年仅12岁,是西安城南某中学初一新生,但开学了孩子却整天待在家里,不让玩手机就不上学。初一新生不上学窝...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指尖捏出浓浓中国风 传统面塑技艺传承喜忧参半)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