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静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一对夫妇供养一个子女,赡养四个老人的独子家庭正在逐年增加。顺应市场需求,社会力量组成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公益组织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但面对众多新型养老模式,市民该如何选择?本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居家养老政府买单
“上午陪老太太去环城公园转了一圈,这会刚睡着。”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南小巷90岁的陈慧贤老人家里,上门照顾老人的张岚身穿红色的围裙正在帮老人打扫卫生。张岚说,她从2013年起就开始照顾陈慧娴老人,提供服务内容包括上门为老人居家保洁、打扫个人卫生、做饭、陪同购物、陪同就医、聊天、***等日常活动。
“自己不掏一分钱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居家养老服务,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陈慧贤的孙媳妇李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要是没有这项服务,家里早就乱成“一锅粥”了。据了解,陈慧贤老人享受的这种居家养老服务,早在2009年已经在莲湖区、碑林区推行。具体方法是政府购买专业化养老机构的上门服务,然后向辖区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提供。据莲湖区统计显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已惠及9个街道、100多个社区的600户家庭,今年计划达到1000户。
“通常每位老人每月累计享受照料的时间为25小时,每次服务两小时起步,一次最多不超过4个小时,主要是让老人高兴,活儿不算重。”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陕西如亲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李小芹介绍说,根据老人的劳动能力和经济状况,通常他们将无偿照料老人服务的时长分为六类,每月每户从4小时到30小时不等,像陈慧贤这类半自理的老人且经济状况不佳的算二类,每月可享受25个小时上门服务。
据了解,目前户籍在莲湖区并在莲湖区居住的、年满60岁的老人,凡是低保、无劳动能力、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空巢、残疾等老人,均可向所在社区申请此项服务。
社区养老发展迅速
“原来以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能会很无趣,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多器械可以活动,同龄人在一起也好沟通,生活变得有趣多了。”76岁的郭晓莲老人高兴地说,退休生活从没有感觉这么充实过。
走进菊花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了解到,这里不仅为老人提供早饭和午饭,还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书法、绘画、唱歌等文娱活动。喜欢养生和锻炼的老年人,每天只需花1元钱,就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享受这里的足部按摩器、全身按摩椅、气血循环机、中药熏蒸桶、吸氧机等器材。
“白天老人待在日间照料中心,一整天不回家也不会感到无聊。”菊花园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工作日家里子女都要上班,老人白天可以待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晚上再由子女接回家居住。一位居民高兴地说:“有了照料中心后,他再也不用担心老人的安全问题,老人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
据了解,社区养老是指根据社区老年人的数量和需求,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之家、日间照料室,通过“白天进社区活动、晚上回家里居住”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这种养老服务已遍及西安市菊花园社区、书院门社区、白庙社区、德福巷社区等。但由于社区人手不足,目前这种养老模式仅适合能独立行走,身体基本健康的老人。为了让更多老人享受这种服务,今年西安市将再新建111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社会公益组织丰富老人生活
“你们能来坐坐,我高兴都来不及,还带什么东西啊!”日前记者曾跟随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看望桃园街道劳动一坊小区的空巢老人。一进门,这位80岁的老人就喜笑颜开,拿出冰箱里的水果热情地招呼大家。
据介绍,这位空巢老人的儿媳遭遇不幸后,只留下一个孩子和老人相依为命。在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孩子已读了技校,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孙子上学期间,独居的老人便成了志愿者定期慰问的对象。看到嘘寒问暖的志愿者,老人高兴地说:“看到你们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我的儿女一样,多亏了你们,我心里才有了慰藉。”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开展各类敬老及相关活动82次,惠及了1800名老人。”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的孙女士告诉记者,敬老活动主要包含有亲情陪伴、节日慰问、健康讲座、理发、免费义诊。除此之外,公益服务中心还捐赠物资达49668元。
据介绍,类似“零贰玖”这类社会公益组织主要从关怀老人心理出发,以亲情陪伴为主,通过节日慰问、健康讲座、理发、组织趣味文娱活动等来关爱老人生活。由于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是上班族,活动时间上有一定局限性,开展的各类助老活动、讲座等大多集中在休息日。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目前政府也在考虑增加更多购买服务项目,力求养老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新闻推荐
今起地铁最小间隔缩至2分37秒 3条线单向每小时 多运约8400名乘客
本报讯(记者杨春燕)今起,西安地铁将调整列车运行图,通过加密高峰时段发车频率,缩短线网行车间隔,进一步提升运力,方便市民出行。为适应线网客流的不断增长,本次列车运行图调整后,一号线最小行车间...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