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苗宝明获赠礼物——针线板。
■记者张杨
“城乡建设”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昨晚8点整,西安首档电视问政节目《问政时刻——工作作风转变进行时》如约犀利开问。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13名负责人,作为今年第11期电视问政节目的“考生”,走进直播室“应考答辩”,接受市民代表辛辣提问。节目最后,市民送出针线板做礼物,期待城建部门能用绣花功夫将工作做细做实,对待工作更认真、更较真。
直面城乡建设难题
从去年4月8日至今,西安大型电视直播节目《问政时刻——工作作风转变进行时》已经进行了15场现场直播。一年多来,一场场电视问政不走过场,直面问题,不仅反映了百姓心声,更助推了行政效能革命在西安深入开展。上月,电视问政还推出“回头望特别节目”,对2016年电视问政的五家单位进行“回头望”。
时隔整一月,本期电视问政如约而至,聚焦西安市城乡建设。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苗宝明带领各区县、开发区相关部门的多位负责人,来到直播间接受电视问政。
据悉,本期节目将围绕全市城建系统在城乡环境治理、建筑工地“铁腕治霾”、房屋建设质量、打通“断头路”、行政审批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持续向监管部门和行业传导压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业管理秩序,推动大西安建设进程。
市民辛辣提问直击城建痼疾
问政现场,360余名市民代表热情参与。“为房屋质量问题跑了两年半,请问你们为啥不管?跟我同样遭遇的业主还要奔波多久?”“清凉寺北路断头路迟迟打不通,问题到底在哪里?”……在环环相扣现场问政环节,主持人、观察员、媒体代表、现场观众以及场外网友,抛出一个又一个辛辣问题。
随着现场播放暗访视频,铁腕治霾工地监管打起“迷踪拳”;两类企业监管上演太极推手;美丽乡村计划进展缓慢;建委工作人员推诿扯皮,工作存在不实不细不严,漠视监管职责……这些西安城乡建设中的问题和短板接连被暴露出来。
记者看到,虽然一个个暗访短片让13位负责人在问政台上如坐针毡,但他们却诚恳直面应考,不少问题都在现场作出整改回复,承诺“管定了”。同时纷纷表态将立即行动起来,从长效机制上、从作风建设中“对症下药”。
一个半小时后,现场360余名观众拿起手里表决器,给出最终评价:本场问政的整场满意度为40.31%,不满意率为59.69%。
现场送礼:市民送针线板寄期盼
“希望市建委在今后工作当中,不仅能条理清晰地进行统筹协调工作,还能用穿针引线的方式把具体的工作做实管好。对待职责充分认真,对待管理敢较真。”在节目的最后,市民代表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苗宝明送上礼物——针线板。
接过这份特殊的礼物后,苗宝明说:“建委作为城建的牵头部门,今后将连起城建各个部门和区县建设部门之间的线,用绣花的功夫,将城乡建设事业做得更实更细更好”。苗宝明表示,今后市建委将以本次问政为契机,竭尽全力履职尽责,将开展一次使命和宗旨意识教育,对干部群众中的作风顽疾,进行纪律大整治、大排查,对干部进行考核。从而使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工作做到实处,带动全市城乡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陕西省委党校宋海风教授表示,目前西安大力提倡的行政效能革命,直指干部作风当中的“庸懒散”“宽松软”。短片显示出城建管理中存在着不作为、相互推诿等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症结就是决心。宋海风说,西安已经出台了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利用这把“利剑”,可以激发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让敢担当、敢创新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让不适应、不作为的干部受惩戒,而且可以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让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褒奖、获重用。
新闻推荐
AI人工智能应用峰会热议“深度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有4因素
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峰会上进行了展示。(记者雷伟东王旭东摄)本报讯(首席记者杨耀青实习生刘晓倩)昨日下午,位于西安经开区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AI人工智能应用交流峰会现场座无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