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里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包粽子,带奶奶亲手编制的“花花绳”(五彩丝线)。粽子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包,说起包粽子,就不得不提起我的奶奶。记忆中奶奶一直都是那么的年轻,有气质,个头在女性当中属于比较高的那种,肩膀不宽,但很平,特别好看,皮肤白皙,留有一头漂亮、特浓密又夹杂了好多的银发。奶奶特别勤快,做任何事情都细腻和精致。在我的记忆当中,无论是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地里种的奶奶没有不会的,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看奶奶包粽子。那时,离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池塘子,池塘里长满了各种可以在水里生存的植物,其中就有包粽子时用的粽叶,至今我都叫不上来那种植物的名字,但它的样子却始终清晰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每每端午节快到的前两天,我就跟奶奶穿上一双过膝盖的黑色大雨鞋,带着厚厚的线手套,背着小背篓,拿上小镰刀,下到池塘里去采摘粽叶。奶奶教我要选颜色绿绿的,叶子宽宽的那种采摘。记得每次采摘粽叶,我的手都会被锋利的叶子边穿透手套割破流血。这个时候奶奶就心疼地用她的手使劲捏着我流血的地方用嘴给我吸。
奶奶对包粽子的粽叶是很讲究的。采摘回去的粽叶,奶奶要再细致地重新挑选一遍,挑选好的粽叶经常会被她清洗上好几遍,然后选阴凉通风的地方待到自然晾干后,又一根根整体地整理起来。接着就是煮粽叶,奶奶告诉我,粽叶不能煮黄了,一定要绿绿的包出来的粽子不但好吃,也很好看,并且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每次经过奶奶的手煮过后的叶子摸着嫩滑嫩滑的,就像摸在丝绸锦缎上一样,特别舒服。那个时候我总感觉,奶奶无论在做什么时的样子,都像是在描绘一副美景,雕刻一件珍宝美妙而细致。每次煮粽叶时,奶奶都是要放一大锅的凉水,我的任务就是添柴火拉风箱,直到把一大锅的凉水烧开到沸腾,这个时候,奶奶就将早已洗干净整理好的粽叶放入烧开的水中,即使放在了水中,依然还是那么的整齐……我继续拉风箱,等到再次开了之后,奶奶就迅速地从大锅中捞起煮好的粽叶放入锅台上另外一个盛满凉水的大铝盆中。每次奶奶捞粽叶的时候,锅里冒出的热气都会烫得让她表情很难看。我问奶奶为什么不等放凉了再捞起呢,奶奶很认真地告诉我,叶子如果在烧开的水里放凉了就会变黄,也不能用凉水直接煮粽叶,否则也会变黄的。我就在想,奶奶真的好厉害,什么都懂得。
糯米、冰糖,有时候奶奶也会用白砂糖代替,大红枣子,还有奶奶提前煮好的红豆沙泥,捆粽子用的红绳子,奶奶说红绳子系上去喜庆也好看。一切准备就绪,奶奶便开始包粽子了。
奶奶包粽子既快又娴熟,我就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认真地看着,偶尔帮奶奶递递绳子,递递叶子,但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奶奶包粽子的双手,奶奶都是选一片宽大的叶子包一个粽子,选两片窄小的叶子包一个粽子。
叶子拿在奶奶的手里简直就宛如一幅生动的图画。奶奶先把叶子卷成一个漏斗状,固定在左手中,右手在盛着水的糯米盆里不断地旋转搅动着(为了筛沙子)然后取适量的米倒进握在左手中的“漏斗”里,放大概一半的米时,在中间会放进去两三颗红枣、豆沙泥,还有糖等,上面再盖上糯米,“漏斗”顶头会留出来一小段距离,再把上面的叶片翻过来,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粽叶捏一个小棱,把叶片头扎好系紧后,再完成最后一道程序捆粽子。现在想想,捆粽子绝对是个技术活儿。记得每次捆粽子的时候,总感觉奶奶的两只手不够用,到最后都是要用牙齿来帮忙,每到那个步骤时,我都能清楚感觉到,坐在一旁的自己都是在用全身的力气替奶奶使着劲儿。
最期待的就是煮粽子了,因为煮好了就可以马上吃了。奶奶会把盆里包好摞起来的粽子放进大锅里,另外再烧一锅水,待水烧开后倒入摆放好粽子的大锅里,然后进行继续加热,直到粽子煮熟。奶奶告诉我,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叶既不会变黄,而且还会带有浓厚的粽叶香味。时至今日,虽然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这一幕幕仍然清晰并深深地烙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每个端午节的清晨,太阳还没露出头时,就被奶奶从被窝里给叫醒了。迷迷糊糊的就看见奶奶给我双手的手腕上,两只脚腕上一圈圈缠绕着粗细不一样的五彩丝线,脖子上也要带上她亲手缝制的香包,那种香味我至今还可以闻到的……奶奶说带这些可以避邪,驱除各种病痛。我时常就在想,奶奶是在什么时候编织的花花绳子,做的香包呢?前一天干了那么多的活儿,第二天早上竟然又跟变魔术似的编织了那么多的花花绳子和香包来。奶奶告诉我,香包和花花绳子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带在我身上才管用。记得小时候,我平时脖子上挂钥匙用的、扎头发用的、捆铅笔用的都是奶奶编织的花花绳子,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太阳升起,奶奶把我打扮的焕然一新,我便迫不及待冲进厨房,此时的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淡淡的粽香味,早已令我垂涎三尺。伸手抓起奶奶盛在碗里早已帮我剥开的粽子,嘴便直接吞了上去,奶奶来不及拉住我,嘴和喉咙已经被烫住了,烫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也顾不上疼,直接用嘴对着粽子使劲吹气儿,奶奶在一旁开心地看着我吃,任由粽子里留出来的汁子沾满了我的脸和衣服,奶奶也不会责怪我,只是看着我笑,那种笑没有声音,但很温暖。
18岁那年,我离家来西安上学,每年的寒暑假才能回去一次,但每次回去都是跟奶奶住,仍然习惯吃奶奶做的饭菜。来西安上学后,那个时候的端午节是没有假期的,家离西安太远,也就再也没有吃过奶奶包的粽子了。后来听奶奶说,自从我离家去了西安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包过粽子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瑾)为推动“八水绕长安”水系建设,维护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实现渔业种质资源可持续...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