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李刚 记者 张允铎 杨小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更好地了解、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学举办“弘中华文化,品端午粽香”活动。
活动首先由主持人介绍端午的由来和习俗,介绍了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会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包粽子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缠腰间,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老师和同学们一展身手,把那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变成了一个个诱人的粽子。鉴于大多数同学们都不会包粽子,细心的王校长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师父现场演示,手把手地教。只见奶奶、阿姨们双手麻利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后,用糯米、红枣充实压紧,再用绳一绕、一捆,一个可爱、鲜绿的“生命”就这么诞生了。学生们将绳子缠来绕去,不是包成扁的了,就是粽子包漏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认真学习,窝叶、放米、造型、捆绳。“熟能生巧”,几个粽子包下来,不少同学找到了门道,手势也有模有样起来。经过一阵忙活,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诞生啦,大家笑着、说着、比着,体验着浓浓的温馨氛围。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同学们被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被分到制作香囊的材料。这些材料有香囊布,针线,中草药或者艾草填充物。拿到材料后,学生们就纷纷开始动起手来。有些学生平时擅长针线活,立即开始有模有样地制作起来。有些男生第一次拿起针线,虽然连结都不会打,但是还是饶有兴趣地做起香囊来。经过一节课的时间后,一个个精致的香囊纷纷被制作出来。虽然有些香囊制作地并不完美,但是学生们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双手体会到制作香囊的乐趣并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理解与认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在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新闻推荐
区政府领导夜查工地治污减霾落实情况工地密目网覆盖实现“无缝”对接本报讯(记者凌云龙张欢)世界100强央企西北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