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王洪涛
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
1996年陕西省国画院师从郭全忠先生
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陕西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1月初,刚刚结束了在黃土画派美术馆举办的“在长安——中国画八人作品展”之后,陕西知名画家王洪涛又踏上前往贵州写生的旅途。日前,在国画家王洪涛刚刚驻足西安之时,华商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华商报:您的画有4~5个系列,对吗?
王洪涛:是的,共分为山水写生系列、青花系列、人物系列、笔趣小品《家住桃花径》系列。
华商报:哪一个系列是您最为看重的?
王洪涛:不分伯仲,没有分别心。对于画家来说,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个阶段的探索和侧重,但不会顾此失彼或重后轻前。对于藏家来说,他们则有明显喜好之别,有青睐山水写生的,也有格外钟情笔趣小品系列的。
华商报:听说您的课堂写生作品从不出售,甚至也较少示人。为什么?
王洪涛:是的。我的课堂教学,模特是班上的学生轮流担任,他们是我的学生,我的示范画只供自己收藏,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照片”,记录着我的学生的影像,这些作品是我自己最珍贵的、永久性的藏品。
华商报:有人说,王老师如果不是一个画家,也一定是个散文家。
王洪涛:过奖了,每次写生,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所感,我都会记录下来。文字会反过来作用和促进绘画艺术。我经常鼓励学生,不仅要多画,还要多写。
华商报:您真的很少出现在自己的画展上?
王洪涛:是的,书画之道,是寂寞之道。画家的本分是画画,教师的本分是传道授业解惑。画作可以经由专业机构去抛头露面,接受业界和艺术爱好者的检阅。作为画家,沉浸于画画、学术,才是最为紧要的事。
华商报:让画作去表达您的情感?
王洪涛:对,画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表达。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刘慧
>>艺术剪影
我们的老师王洪涛
洪涛先生
著名画家。师从郭全忠、张振学、刘进安、刘永杰等先生。
于人物、山水画领域,造诣非凡。
他的山水,静态中藏着時光。
他的青花,时光中藏着禅境。
他的人物,一瞬中藏着纯美。
他的笔趣,古意中藏着怡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洪涛先生任职高校,科班桃李一届一届,一茬一茬,有成为画坛新秀的,也有成为三尺讲台的艺术薪火传播者的,硕果累累。
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对洪涛先生有三方面的认知,时时引为偶像和榜样。
“写生狂人”
洪涛先生的“行踪”,只有两处——不是在大学课堂上教学,就是在带着学生写生的路途中或是写生现场。
写生,是大自然的课堂。课堂,是与大自然对话成果的展示、总结、举一反三,理论与实践的归纳、吸收、升华。
大自然四季皆美,美美不同。甚至同处一景,朝暮有异。画家心境不同,看景心境亦有异。笔下画作,境由心造,景与境融。
故此,洪涛先生坚持四季写生不辍,捕捉自然之景的光影、时节之变,人物、景致、风物之变。
洪涛先生写生作品,气象万千。
“笔趣成瘾”
逢休息日,或晩间休憩前,洪涛先生于书房,或读古今书,或习古今名家名作,有一事经年坚持,曰“笔趣”或“戏笔”。
洪涛先生品茶读书毕,意趣盎然时,便于书案傍,在裁纸的边角料或宣纸片片上,笔走龙蛇,信由情致牵引,常得笔趣佳作。
今年五月,书院门一家美术馆为洪涛先生策展,印有画册3000册,多数于画展当日逸散于书画爱好者,尚余300册,洪涛先生于画册扉页所嵌毛边纸上作画《家住桃花径》系列,为藏家陈博闻悉,拟悉数收藏,洪涛先生不舍,最终300幅书中之画笔趣作品,逸散于百多位藏家之手。
还有一家美术馆藏得33本,连策五展。
“不应酬先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洪涛先生受邀约甚多,但他秉持作画的“寂寞之道”,学术研讨之外的事,能不应酬尽量不参与。
尤记海霞天地美术馆办洪涛先生写生画作展,他参加完开幕式后即赴贵州写生。另有两家美术馆,一个连办两展,一个连办五展,洪涛先生仅露面两次。
洪涛先生的朋友圈,从来只见他和画坛同仁的画作和报道文章的交流转发,不见其他。
有老师如此垂范,作学生的更当勤勉习画,学习、传承、发扬中国画的美育之美与艺术之魅。
祝福我们的老师王洪涛在艺术的寂寞之道上,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与感悟。秦咸生
新闻推荐
西安东郊一商场设女性停车位本报记者陈飞波摄前几年,西安多家商场出现过所谓的“女性停车位”,当时还引发了一场有关歧...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