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西安市灞桥区席王派出所周边,一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平时罕有人烟。那年,40岁的吴喜林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公安灞桥分局席王派出所,成为一名民警。
如今,席王派出所西门门前的纺渭路双向8车道连接南北,昔日的麦田早已不见踪影,鬓染银霜的吴喜林却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为公安事业贡献余力。日前,记者在席王派出所见到他时,他正在所里帮忙收拾办公室,派出所即将要搬到一处硬件设施更完备的新址,吴喜林看起来依然清瘦,精神奕奕,和记者谈起警察生涯故事,脸上总不经意露出自豪又幸福的笑容。
正如同事对他的评价:“他从警近20年来,做事心系群众,即便劳累,即便辛苦,也永不言退,满怀热情地扎根在席王派出所这片土地上,为群众营造平平安安环境的信念始终不变。”
见证:从以打击为主到以防范为主
那是1999年,在部队生活二十一年的吴喜林转业到西安公安灞桥分局席王派出所正式成为一名民警。初到派出所的吴喜林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辖区很多路段路面无硬化,夜间没有路灯。那时派出所给他们配了一辆长安小面包作为警用,面包车夏天没空调冬天没暖风,“警用装备”就是一根自制木棍。夜间,他们几个值班民警就手拿着木棍去巡逻,巡逻防控全靠人力。2003年前后,分局成立了巡警大队、天网等新的部门逐渐衍生出来,全局民警、辅警各司其职,工作效率更高了。也就是那一年,吴喜林开始了他的巡逻生涯。
2008年5月8日凌晨两点左右,吴喜林和同事巡逻到了西安东郊正在修建的东三环辅道处,看到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换牌照。警察的职业敏感告诉他,凌晨停在路边的车一定有蹊跷,正在换牌照的小伙看到警车拔腿就跑,驾驶室位置一男子见状跳下车逃窜,被他们死死拽住。吴喜林打开嫌疑车辆的门,当手电筒照进车厢时,发现一男子被捆绑在车上,眼睛和嘴巴缠上了胶带。那起案件他们赤手空拳抓获三名犯罪嫌疑人,拯救被绑架的老板。在嫌疑车上发现了床单、绳索、匕首等作案工具,若不是他们巡逻遇上,被绑架者的生死难以预测。
多年来,吴喜林巡逻发现了一个特点,凌晨两点左右是易发案期。他的巡逻重点就放在这个时段。吴喜林说,以前巡逻和破案主要靠人,为了抓住盗窃货车货物的嫌疑人,他和同事曾蹲守半个多月,最多蹲守一个月,还扮演“带路人”成功抓获嫌疑人。如今,天网工程真正做到了只要嫌疑人有身影出现,天网必能查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就是如此含义。“过去以打击为主,现在以防范为主。”吴喜林说,不仅是技防上的提升,民警的服务态度也在改变,从过去群众和民警有距离感,到现在民警上门服务,惠民服务政策也会更多。
十几年来,吴喜林带领巡逻队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三次、嘉奖十多次,2003年被评为全省严打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民警”;2008年被评为“全市优秀民警”“西安市奥运安保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感动古城的十大人民警察”;2010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事迹先后被《人民公安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媒体栏目报道。
变化:从优待警政策让民警有个温暖的家
在吴喜林印象中,大约从2004年,他的周边发生着悄然变化,所里配备了制式警车,民警配备了警用装备、执法记录仪等等,天网工程成了破案的有力助手,向科技要警力渐渐成了趋势,命案破案率也达到了百分百。硬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软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优待警的政策让民警也有了家的温暖。公安灞桥分局党委非常注重从优待警政策,从民警过生日组织送蛋糕,到帮助解决民警生活上的问题,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今年,为了落实“保障民警休息用房”这一件事,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毅刚往各派出所跑了多次,了解情况,督促进程。派出所里有了热水洗澡、有独立宿舍休息、有条件清洗警服、有活动室锻炼训练、有阅览室阅读放松等。像这样从优待警的故事还有很多。
再过一个多月,吴喜林就要退休了。回想起警队的职业生涯,他感叹地说,如今从优待警政策这么好,还真有点舍不得。
“老民警退休不退警,退休不退色,始终关心关注公安工作”,这是公安灞桥分局的传统,公安灞桥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毅刚说,让退休民警当好宣传员、监督员、智囊团,为灞桥公安发展进步继续发挥余热、贡献才智。分局每年还定期邀请退休民警“回家”坐坐,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灞桥分局要求全体民警特别是青年民警要继承和发扬好作风、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不断推动公安事业实现追赶超越。
文/图本报记者晁阳朱娜
改革开放40年·公安建设看灞桥
新闻推荐
西安在IT行业有很大发展潜力 访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叶宏
“传统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有计算机技术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发展。西安作为一个科技大市,目前正在打...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