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在北京诺金酒店隆重举行的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聚焦“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旨在唤醒父母更健康、更理性地爱孩子,使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心智成熟的社会公民,让父母能有所思考,如今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培养这样的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关于性格
6岁前整天让孩子受挫是大错特错的!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一开场就指出很多妈妈“6岁前整天让孩子受挫,是大错特错的!”
“热情是什么呢?通常来讲,热情就是生命力。在精神分析理论之中,攻击性是一个核心的话题。每个孩子一出生都带着非常原始的攻击性,不断跟这个世界碰撞,带着不好惹的气质。”所以武志红老师说,要让孩子有生命力,就让他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成就,将会体验到自信的感觉,就是生命力在流动,热情在流动。很多父母认为,训练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拖延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一种“延迟满足”。其实,孩子需要获得一种基本的感觉,一种证实自己的动力可以实现的感觉。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小学考初中,随随便便考了全市第一名,临阵磨枪都可以考个满分,但是他这辈子一事无成。他最大的愿望是特别希望自己高效地活着,比方满满地把这一周时间安排好了,他都能够去执行,真正像一个高效率的人,这时候他感觉自己很棒,但他确实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什么事都拖,所以他非常懊恼,拖到40多岁一事无成。“后来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因为驱动着他的只是压力,他的父母,特别是他的妈妈,有非常严重的逼迫孩子的行为,吃喝拉撒睡玩,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妈妈都有强烈的意愿去教他、逼他,要按照她的来。所以他有无数的拖延。高效意味着妈妈成功地控制了他,而拖延意味着这是“我”在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武志红老师告诉大家,如果你看见一个孩子总是慢吞吞的,通常他身边会有一个人,不断地对他说“快点、快点、快点……”,为什么?越不断催促孩子,孩子越要通过慢吞吞的方式表达蔑视、表达抗拒,表达“我的人生我做主,凭什么听你的”!
关于规则
父母逼迫孩子,就是逼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际关系有两套规则:一套规则是权力规则,你要听我的,按照我的要求来;另一套规定是珍惜规则,我如此爱你,你本来的样子就好,我不忍心逼迫你,因为我是如此爱你本来的样子。武志红老师用遗憾的语气说,“很可惜,中国的家庭,珍惜规则的少之又少。我们感受到的是,你的样子是错的,你不能按照你的样子活着,你得听我的或者听别人的,听社会的,听国家的,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所以,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是怎样的,我们都在所谓地成为自己。”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内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内向就是一种封闭。如果奶奶和姥姥都是攻击性的,将她们的意志强行加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孩子会有一种感觉,你给了我一碗毒药,就可能变得内向,通过内向封闭的方式,把“毒药”挡在外面,精神分析有个词叫“去毒化”。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像个孩子那样有活力,那样欢蹦乱跳,而且孩子越大活力越少?因为孩子的活力在他小的时候都已经被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被谁扼杀?是的,就是一直口口声声说着“我爱孩子”的亲生父母。
武志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规劝所有父母,“中国的家长那么在意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各种各样的逼迫,实际上就是在逼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到了我们这一辈,这个时代,这个局面能被打破。让孩子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活,让他们充满热情、充满动力、充满原创性。”
关于心态
家庭教育要有留白
“我经常接触到很多幼升小的家长,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焦虑。”作为西安受邀主讲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罗坤分析这些父母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可能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过度教养会让孩子没有个人自由与空间。因此,父母的教育还是要留点白,这样能够给孩子的未来成长,提供更大的张力。”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懂事。”罗坤说,但是很多家长期待孩子懂事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比如孩子回家写作业时,家长在刷手机,或者父母带着孩子匆匆忙忙上学时,遇到过马路时,家长看到没有车就随意穿过马路了。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已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种子,这些种子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发芽,而且你也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还有关于上学带手机的问题,罗坤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手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他给出一个可切实操作的建议是,在家里父母可以一对一地监管,可以给他建立一个契约,只要他在规定时间内干完他该干的事情,手机我们可以交给他。
最后罗坤语重心长地说,“家长已经把孩子24小时每一分钟都安排满了,如果没有留白的空间,我觉得孩子谈不上去成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留白了,他才有更大的张力。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也希望给孩子留自由的时间,让孩子去掌控。”
关于安全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孩子的安全教育必须从三岁就开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是全国知名的儿童安全专家,他用幽默的语气说,我们每一个人一生最少有三次被犯罪侵害,四次意外伤害,两次被偷,一次被人身攻击。我们可以教给孩子:“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摸,慎坐别人顺风车。小小秘密告妈妈,问我名字不能说。”当女孩子记住这四句话,就会更加一生平安。
王大伟说,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一定要有操作性,比如发现坏人术。“如果你晚上在街上走,突然一回头发现后面有个男的在尾随你,你该怎么办呢?这是英国的招,走到马路对面去。如果你走到马路对面,他跟过来了,就是色狼,没跟过来就没事。这是一个小技能。”
“我们可以给孩子三件宝:身份识别卡,尖叫报警器,平安童谣。”王大伟说,“身份识别卡是澳大利亚警察教给我的,上面有食指指纹,我们生下小宝宝就把他的十个指纹印上,揪两根头发贴在上边,就是保存了DNA,上面还有爸爸妈妈的手机和座机号码,有孩子的血型,这样就保存了孩子的所有信息。尖叫报警器是英国警察发明的。童谣是这样的:报警器像小鸭蛋,夜里打开是手电。压在瓦砾可呼救,拉开吓跑大坏蛋!”
关于创新
千万不要给孩子说“应该坚强,你行的,必须面对困难,不怕”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用什么方式最好?当《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长江特聘教授刘嘉把这个问题抛给所有观众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刘嘉教授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以成长性的方式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也就是你面对失败应该怎么来看?失败并不是一种否定,失败是一种成长的机会。所以要鼓励孩子碰到挫折之后,怎么面对失败。要鼓励孩子学会勇敢。
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话说给孩子:“应该坚强,你行的,必须面对困难,不怕。”你要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就是怀着恐惧,怀着软弱,怀着害怕而继续前行,这是真正的勇敢。作为父母要陪伴孩子,特别是母亲,不断鼓励孩子勇敢前行,允许他有软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行。
第二个,同理心。什么叫同理心?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总会遇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形式,鼓励孩子用包容的方法去接受那些想法,而不是要很快地让他做判断,这点是错的,这点是对的,这点你应该怎么做,让他们面对各种可能性,让他们去说每一样都是合理的,每一样都是可能的。当他们包容这个世界,包容不同想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真正的创新能力才会绽放出来,而不是说被自己一些固有的想法所固定住。
最后一点,一定是开放的心态。
开放和包容不一样,开放心态是对未来的好奇,要随时鼓励小朋友从舒适区走向无人区,去面对未来的不知道。本组稿件由华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杜娟 采写图
新闻推荐
冬季天气干燥,室内暖气、空调等的影响,导致眼睛里的泪液蒸发过强过快,造成很多人会出现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干眼...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