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分享各自的故事11月28日上午,西安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曹家巷社区,一场社区故事分享会,吸引了不少街坊邻居驻足。分享会上,12个人讲述了家门口的新变化,他们中间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的27岁,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社区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故事,通过口述历史和资料整理集结成册,已经编成了一本书——《社区故事》,用文字和历史图片相互映照,为城市文脉增添了不少有价值的内涵。
“每一天都很精彩”
社区,被称为城市中最小、最活跃的细胞。改革开放40年,小小的社区里,有基层民主前行的脚步,也有城市管理理念的变迁。
卧龙社区、东关社区、仁厚社区、曹家巷社区……一个个“地标”,串联起发生在家门口的历史变化,连通着昨天、今天、明天。
88岁的罗雅琴奶奶1981年4月担任枣园巷社区主任,当时的称呼还是“居委会”,一直到2000年10月,居委会改组才退休。当了近20年的“老主任”,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她被大家称为“活户口本”。
枣园巷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条件差。“当年通信不发达,社区干部的事情又多,我每天都处在‘24小时待命’的状态。”罗雅琴说,最早时大家都在家里办公,客厅就是办公室。现在各个社区都有了居民服务中心,效率极大提高。
经过一代代社区干部的努力,现在的社区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居民群众告别了低矮、狭小的平房,居住条件有了天壤之别。
退休在家的罗雅琴,每天下楼散步,晒晒太阳,晚年生活其乐融融。罗雅琴真切地感受到,身边年年有变化,“每一天都很精彩,一直觉得很幸福。”
“口述史”丰富了城市记忆
此次编写《社区故事》一书,作为口述史团队负责人之一的陕西万家社区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董英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处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区工作者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和记录者,“整个走访编写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一位普通人所拥有的善意和力量,我们期待着能传递给大家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
东关南街街道办主任肖养军认为,老中青三代人用“口述史”的方式,将生于斯、长于斯的最纯真最质朴的故事记录下来,丰富了城市记忆,让更多人从平凡的生活日常里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
38岁的李林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他在金花社区出生、成长,去年,又回到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越来越专业化,职能不断延伸,年轻人大有作为。”他感受最深的是,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关心着每一位成员的生活质量。
文/图本报记者宋雨
实习生杜豆
新闻推荐
11月28日,林内西安旗舰体验研修中心盛大开业,日本林内执行董事、上海林内董事总经理进士克彦,国美控股集团西北大区总经理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