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灵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也已经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英国首相府贴春联、特雷莎·梅穿红装招待华人孩子,柬埔寨首相洪森向华人拜年,悉尼启动农历节活动……浓浓的“年味”不仅充盈在国内大街小巷,也已经延伸至海外,推动着中国春节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
代代传承,见证传统文化生命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也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红红的灯笼、中国结、对联,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民俗,都让“年味”扑鼻而来,也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更有时代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也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寻求发展。比如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表演,其就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可见,要让传统文化涌起新时代的浪花,就必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扎根群众,传统文化更具张力。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也只有根植于群众沃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才会更具张力。比如手捏的面人、糖画,唢呐吹出的曲子等,其在浓郁了“年味”的同时,就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互联网+传统文化”,扮靓美美中国年。日渐普及的互联网,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二者相加就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就给传统春节带来了新的“佐料”,把“年味儿”搬到了互联网上。比如,集五福、抢红包、H5拜年……借助互联网,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新鲜感。“互联网+传统文化”使春节既保留了传统风格也兼具了时尚元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继承好、弘扬好、延续好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传统文化在春节大放异彩,也激励着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来源:光明网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流光溢彩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红红火火。与此同时,一批实体书店也成功“破壁”,以其高颜值、高品位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