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在西安电视台一档问政节目中,交通局局长回应黑车问题,遭主持人连发数问怒怼:“3年了!还需要现在重新调研吗?为什么有这么多黑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坐黑车,难道您不知道吗?”“是不会管、不想管、还是不敢管?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还是有什么畏难情绪?”(2月13日《新京报》)
电视问政搞了这么多年,尽管总体波澜不惊,但也不乏一些经典片段。此番,主持人连发数问怒怼交通局长,让一众“吃瓜群众”看得心惊肉跳的同时也大开眼界。事实上,火爆的电视问政并非新生事物,尤其是武汉、西安等城市的电视问政,更是常态性火药味十足。一方是媒体人和市民代表的强势逼问,另一方则是主政官员的即时回应,现场直播的问答交锋情节紧凑、张力极强,自然不缺话题性和收视保障。
西安、武汉等城市的电视问政,之所以能办出特色、办出声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是“真问”而非“假演”。试想一下,如果所谓的“电视问政”,仅仅是走剧本、装样子而已,又如何吸引观众?西安电视台主持人连发数问怒怼交通局长,措辞严厉、毫不留情、锋芒毕露,这既是作为职业媒体人的专业担当,更是一位普通市民的真情流露。“黑车问题是不会管还是不敢管?”诸如此类的逼问,直指问题关键,大胆揭露积弊,很大程度上纾解了群众对黑车问题的不满。
当然了,电视问政的目的,并不是让被问的官员难堪下不来台,也绝不是生硬上演剑拔弩张的对峙桥段,而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就此而言,一场成功的电视问政,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真诚的提问以及有效的作答。可惜的是,西安这场引发轰动的电视问政,主持人的提问固然精彩,但交通局长的回答却有些支支吾吾。如此这般,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没有在沟通讨论中实现释疑、找到对策、凝聚共识。那么,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是,热闹过后,还会留下什么?
很多时候,公众只看到了电视问政中提问者的凌厉攻势,并着迷于由此所带来的“舒适快感”。然而,在类似的火爆场面中,有些“出丑”的官员并没有表现出对等的坦诚,而是大打“太极”或索性“破罐破摔”。当电视问政仅仅是一档节目,而不能推动城市的实际进步,那么它就算再“好看”,其价值也是不完整的。“主持人怒怼交通局长”,在此新闻下面的跟帖中,有当地网友就说了:西安的电视问政从来犀利,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试想一下,相比于外地网友对“主持人怒怼交通局长”的亢奋态度,如果西安本地市民真的显得淡定得多——见了那么多火爆怒怼,却还是故态依旧——久而久之,恐怕任谁也提不起兴趣来。时至今日,在一片喧嚣追捧声之中,电视问政节目被节选成了“爆款片段”而广泛流传,贡献了收视和流量。人们都在热议主持人的怒怼,可热闹过后,真正应该关心的,难道不是西安的黑车到底治理得怎样吗?要知道,形式与意义的脱离,也是火爆的电视问政的另一种失败。
新闻推荐
“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沣西新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少数”,突出政治建设,系统排查、边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