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刘鸿亚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热点不断。最近《流浪地球》的热映,让科幻强势占领社交媒体头条,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代表的科幻文学作品更是引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潮。有人说,中国科幻文学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幻创作中来,题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象的边疆也在不断拓宽。科幻新锐作家刘洋的《火星孤儿》就是这股生机勃勃的潮流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
创作理念:
教育应容纳质疑精神
《火星孤儿》是一部主要以校园为背景的硬科幻,近腾中学——一所前所未有的学校,凭借难以想象的另类教学,维持着奇迹般的升学率,而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反抗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当近腾内部发生骚乱时,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神秘事件:一辆大卡车无端腾空,无数神秘石碑从地底涌出。最终,人类在衰败的文明中苟延残喘。此时,近腾中学的一群高中生成了人类最后的炬火,最后的光。
刘洋和刘慈欣、王晋康、郝景芳这几位有名的科幻作家一样,有着相同的理工科教育背景,他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业余时间进行科幻创作。《火星孤儿》是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之前,他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出版了《完美末日》和《蜂巢》两本小说集,于是渐渐有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
“这本小说从动笔到完结,前后用了两年多时间,而后修改又持续了一年,是这几年我倾注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最初设想的书名是《高考纪事》,后来觉得太过普通,也不够科幻,便改成了现在这个——既暗示了外星文明所困的位置,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的困境。”刘洋说,“小说的核心设定其实来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我想,很可能不会有人质疑。”
刘洋在读研之前,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两年高中物理。从他的教学体验来看,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仍然是以知识、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师只是简单传授知识本身,并不关注知识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刘洋认为,对于课本上罗列的科学结论,学生们都习惯于毫不怀疑地吸收,而不会去探究它的产生过程,更不会去质疑结论的合理性。“在我的理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才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刘洋说。
博士毕业后,刘洋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从简单的灵感念头到完整的设定,到故事的构思,再到真正的写作,其间延宕日久,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停止了写作。“不仅是因为学业和科研两方面事务繁杂,也由于中途几度觉得小说行文干涩、情节枯燥,部分章节我甚至重写了好几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长篇创作和中短篇创作的区别。跟短篇小说的一挥而就不同,长篇创作显然需要一个更强烈的驱动力和一种更持久的耐心。”
创作内容:
与人类命运有关的高考
《火星孤儿》在故事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们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高考。未来的高考会是怎样的形态?未来的考生会如何备考?有哪些技术手段能让人考得更好?小说描绘了一所名叫“近腾”的全封闭学校,那里号称有最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名师,其实施行的是监狱式的管理,用电击、水浸、感官剥夺来提升学生的成绩。作者对备考的过程、气氛、考生的心理都把握得细腻生动,对未来的助考技术也描写得栩栩如真,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或许会以为这是一部借科幻的外壳,批判分数挂帅,对现有应试体制进行反思的作品,其中还包含了对未来技术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警惕。然后,学生们对沉闷的校园氛围日益不满,想方设法突破封锁,追求个性自由,这又像是一个“飞越疯人院”的故事。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作品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通往真正大戏的一个前奏。《火星孤儿》确实是一个关于高考的故事,但这是一场极为特殊的高考,一场意义重大的高考,一场决定人类和外星文明命运的高考。
《火星孤儿》和刘慈欣的科幻名作《乡村教师》在人物构思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乡村教师》中,身居僻壤乡村的教师李宝库已经时日无多,然而从自己恩师那里继承的承诺与信念让他始终心系村里四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与生命。临终前,李宝库拼尽最后一丝力量将力学三大定律篆刻进四个孩子的脑海中,而这四位学生也将被选为碳基联邦文明等级测试的询问样本。学生们背下来的力学定律,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个太阳系。
《火星孤儿》也是从教育入手:一个极度贫困的山区的乡村教师到了肝癌的最后时刻,他用生命的最后一点余晖,给小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然后,镜头一转,这位卑微的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可悲努力,被作者融入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壮阔的太空史诗。而这个教师的生命价值,也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火星孤儿》和《乡村教师》都是从最平凡的角度展开,进而上升到宇宙尺度的奇观。
《火星孤儿》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也是“他们”的故事,终究还是我们与“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以鲜明的姿态昭示科幻的形态与意义:科幻始于我们的足下,飞向浩渺的时空,最终以超越性的想象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创作核心:
创意和专业知识支撑故事
刘慈欣说过,他写的科幻是以创意为核心,作品的架构与展开靠创意支撑。刘洋认同这种科幻模式,认为他自己的作品也是以新鲜的点子为动力驱动。点子科幻,看上去简单,要写好其实非常难。
因为科幻小说创作的特殊性,对作者的文学造诣和科学素养要求都很高,中国科幻第一人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之前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高级工程师;银河奖获奖次数最多的王晋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银河奖、京东文学奖获得者韩松,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家。
科幻发展到今天,故事模式几乎遍及各种可能,翻出新花样来实属不易。令人高兴的是,《火星孤儿》给我们打开了新的脑洞。对于外星人的形态、宇宙社会学、星际文明交流这些老而又老的话题,刘洋都做出了别开生面的演绎。与此同时,这些奇异独特的想象,都有坚实的物理和技术的细节来支撑,使得整部作品热烈而冷静,奇妙而缜密,呈现出硬科幻的厚重的分量与质感。
“这是一本写给少年人的科幻小说,故事里流淌着黄金时代和残酷青春的血脉。刘洋有一种单纯的力量,在他的笔下,宇宙静默如谜而又暗潮汹涌,少年势单力薄却又执着反抗。这群少年可以千里逃亡,可以横跨宇宙,可以在废墟中重建文明,在残灰中点燃烛光。”著名幻想文学作家江南评论说。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缑青翠)2月20日,西咸新区召开2019年追赶超越攻坚动员大会。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出席并讲...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