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大厅本报记者 代泽均摄一组数据很有表现力:2017年,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初具规模,当年共开行194列;而到了2018年,“长安号”开行数量骤增至1235列,2019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提出了全年开行1800列的目标。“长安号”开行量井喷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对外改革开放的红利,与民同享,与企业同享。
政务驿站、24小时信包箱、“楼小二”将群众的“一件事”落实为政府服务的“一次结”,变“群众跑”为“窗口跑”“数据跑”,着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切实将“一次办好”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乘着“长安号”买卖全球的货物在通关时,通过“舱单归并”一票报关,3小时内完成报关手续,被国务院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政务驿站“零跑腿”不见面审批
在国际港务区迈科大厦,西安小蜗牛创业服务公司的穆英英正在港务区政务服务“楼小二”的帮助下,为企业办理变更,从七楼公司所在地到二楼“楼小二”服务点,穆英英不出大楼,就顺利完成了整个办理事项。
“楼小二”是国际港务区根据企业聚集区的需要,打通为企业办事最后一米,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的一项新举措。此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全省首创政务服务驿站。驿站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将电子政务平台、企业代办帮办向前延伸到企业聚集区,直接办理工商、国地税、规划、建设、港口、安监等部门80个事项,为入驻企业提供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足不出楼”。
目前,国际港务区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通过数据共享、网上预审等方式,60%的政务服务实现了“零跑腿”不见面审批,上千家企业“足不出楼”就能办理相关事项。随着“一网通办”模式的实施,国际港务区承担144项事项将实现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零见面”服务模式。
自助信包箱
24小时“不打烊”
4月16日,西安秦菏物流有限公司将办理营业执照的资料提交给国际港务区政务服务中心后,第二天一早,营业执照就已办结,放进24小时自助信包箱内。公司办事员收到信包箱开箱验证码,随时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取走营业执照。
2018年1月10日,西安国际港务区24小时自助信包箱正式启用,在全省率先实现网办自助交件、自助取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将政务服务从8小时延伸到24小时。办事企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注册后通过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找到需办理的事项,在资料齐全提交预审后,企业会同时在个人中心和系统短信均收到开箱码,办事人员凭开箱码到就近选择的交件箱即可完成交件。审批完成后,办事人员凭借取件码到就近信包箱即可完成取件。
目前,24小时自助信包箱从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大厅延伸至华南城、陆港保税大厦、新丝路电商产业园(陆港大厦)等主要企业聚集区,覆盖企业近7000家,使企业办事不出楼,24小时随时办。
“舱单归并”模式
全国推广
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是首家从“舱单归并”模式受益的企业,他们曾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000吨初榨食用油,采用该模式,报关票据从86票减少为2票,通关费用从30100元降低到700元。
“以前报关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现在‘舱单归并’推行之后,在国际港务区就可以直接‘一单报关’,两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报关,大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极大节省了时间。”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告诉记者。
西安国际港务区协调陕西省商务厅、省口岸办,并联合西安海关,首创了“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去年以来,乘着“长安号”买卖全球的货物在通关时,通过“舱单归并”一票报关,3小时内完成报关手续,效率高、成本低的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新模式,创造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西安样本”,被国务院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入选了“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周婷婷
新闻推荐
160万元买的奔驰 买前一年竟出过险 买家要全款退车,卖家只愿意承担部分损失
这段时间,因为西安的奔驰车漏油事件,汽车的消费投诉纠纷再一次受到大众关注。4月18日,杭州市消保委进行了一场公开调解会,当...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