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民
粮站是老百姓对“粮食销售门市部”的简称。在粮食统购统销的年代,每个人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核准过的,每一户都有一个粮本,买粮则必须到指定的粮食销售门市部。我们南北甜水井街和周围几条街道的居民购买口粮的地方,就是设在南北甜水井街穆家巷对面的那个粮站。
这个粮站占用了程继锷(音)先生家前院的六间房,其中东边三间,西边三间(有一间是门道,供人进出),中间是一个天井。该粮站的上级是位于西大街路南离桥梓口不远的粮食中心店,中心店的上级是莲湖区粮食局,再上一级是西安市粮食局。
粮站的东侧三间是存放粮食和对外营业的地方,大约有60平方米。靠东墙堆着一摞一摞麻袋,每袋都有一百来斤重,里面装的是大米、小米、高粱米……还有一层一层码得整整齐齐的白面袋子,里面装的是普通粉、富强粉、玉米粉……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一排四五个并列的敞口大木箱,每个约有1米长、60厘米宽、80厘米高,足以放下二百多斤粮食,待卖得差不多了,靠东墙放的那些袋子里的米面就会被倒到木箱里继续销售;在木箱的中间摆着两架台秤,还有撮粮食用的簸箕,簸箕用白铁皮做成,大簸箕为平底,约40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每次可撮一二十斤;小簸箕为弧形底,每次可撮三四斤,是称少量粮食用的,在用大簸箕称重时还可以拿小簸箕添取粮食,使得计量更为准确。人口多的家庭,每次整袋买时,就可以在靠东墙的面堆中直接扛上一袋,但必须交回一个空面袋,由于面袋会有破损或被弄脏,隔上一年左右粮站会给每户送一条新一些的面袋,只收一个成本费,所以每个家庭一般都会有两个左右的空面袋周转,这也是棉布缺乏的结果。
粮站的西侧两间是财务重地,负责粮本登记、开票和收费。买粮的顾客出示粮本,工作人员会按粮本上核定的数量及粗细粮的比例开票,会计在一张夹在小木板上的登记表上填好品种、数量、金额,顾客转到出纳处交过钱,就可以拿着盖有“收讫”字样的登记表,去称粮的东三间拿粮了。称粮的工作人员收过登记表,按品种、数量一一称好,购粮的程序即告完成。逢年过节的时候,粮站往往会给每个人特供一二斤富强粉或好一些的粳米,大家就要稍微麻烦一些,再多带上几个小口袋去装。随着每年收成的好坏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粗细粮的比例会有小幅的调整。有一段时间冬天还供应红薯,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每斤二分钱,大家便推上小车、带上竹筐或拿一条大些的口袋装上弄回来。在粗粮细做的年代,也会供应玉米面做成的像粉条粗细的面条,由于它难煮难嚼,大家送了一个雅号,称其为“钢丝面”,每户也是限量购买,去买粮时还得多带一个口袋。由于买一次粮很麻烦,加上粮食本身很紧缺,往往到了该买粮的日子家里的面缸已快见底,所以每次买粮几乎都是全家出动,争取一次完成。为了避免大家扎堆买粮,减少排队的时间,粮站还对每户规定了买粮的日子,一般可以推后一两天,但绝对不能提前,这样一来就把数以千计的居民按每月的三十天匀开,既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粮站的压力。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售粮部门的工作做得还是很细的。
如果遇到家里人口变化,像新添婴儿,孩子入学、升学或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工作以及老人离世等情况而出现粮食定量的增减,居民都必须带上户口本、购粮本和购物本到西大街的那个粮食中心店去办理变更手续,粮食的定量、油票的多少以及供煤的指标均会有相应的变化。那时节,我和妻子经常到外地出差,陕西省的地方粮票在外地无法使用,临行前就必须带上粮本和油票到粮站换取全国粮票,有时也会托熟人到饭馆去换,但毕竟麻烦费时,所以多数时候还是舍去一个月的四两油到粮站换上30斤全国粮票,可以应付两次到外地出差。
从1949年5月西安解放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粮食市场开放、粮票退出老百姓的生活为止,粮站一直是维系西安城区群众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新闻推荐
“奔跑西安 拥抱中国” 2019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举行 李明远鸣枪发令
本报讯(记者赵庭)4月20日上午,2019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举行,市长李明远为冠名企业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授牌,并与省体...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