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教育局实施“名校+”工程伊始,新城区黄河小学便与新城区电力小学组建了“名校+”教育联合体,同时,电力小学更名为新城区黄河小学电力分校。在“一长多校”管理机制的保障下,电力分校在办学理念、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师生素质等方面焕然一新,“名校+”工程用实践向学生家长证明了“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采用“一长多校”模式找准问题逐个突破
采访中杨龙校长表示,“名校+”工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校际间教学思想的统一,“名校”要重视向“+校”输出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升“+校”师生的思想观念。
据介绍,在“名校+”教育联合体成立之后,为了改变电力分校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低下等方面的现状,黄河小学就特为电力分校特别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正人气,扭转思想。首先从电力分校环境改造、规范学生秩序等方面着手,重点改善学校的教学风气;第二步,恢复教学常态,规范教学常规,改变教师团队的教学意识,提高教育质量;第三步,加强培训,提升质量。通过加强两校间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凝聚人心,让两校教师团队达成对学生负责的共识,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还特别为电力分校学生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通过兴趣班的开设,重要节点系列活动的组织,增强了学生的仪式感,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我们的‘名校+’工程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就在于采用了\‘一长多校’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使\‘名校’与\‘+校’在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上达到高度统一,为\‘名校+’工程顺利开展消除了思想沟通壁垒。”杨龙校长说。
应打破用人机制壁垒
全面盘活人力资源
如何让“名校+”工程”得到更好地落实?杨龙校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深入推进“名校+”工程中,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名校+”的带动作用。例如,在人力的支持上,应充分保障名校的人员输出,通过向“+校”输出优秀教师,将名校的科学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到“+校”中,做到学校间同质化均衡发展。
其次,在教师交流学习方面,应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坚持将专家“请进来”与教师“走出去”相结合。要让教师成批量走出去学习,去接受南方沿海地区更专业、水平更高、理念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再次,在“名校+”推进过程中,不能削峰填谷,即不能人为的让名校发展慢,让“+校”发展快,而应该让学校在帮扶的过程中同学习、共进步。
最后,应尝试打破校际概念,让教师统一身份,采用聘用制跟淘汰制,打破教师用人机制体制壁垒,全面盘活人力资源,在支持校际均衡发展的同时,支持人力的均衡发展。
杨龙校长特别强调,“名校+”工程在推进中,保证“+校”合理整合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适时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学校。例如,老城区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那么周边的学校资源其实可以考虑整合,而针对新兴楼盘、社区以及人口密集等地区,应该加大学校的建设,以保证所需学位的数量。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发自内心的为‘名校+’工程点赞。”采访中,杨龙校长对“名校+”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名校+”工程是真正为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的有效举措,通过去年以来的探索和运行,我发现‘一长多校’机制是解决校际差异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记者刘晓庆王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职茵)近日,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等共同主办的“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