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鑫
3年前,26岁的孙笠哲踏进了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西五路派出所的大门,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刑警生涯。孙笠哲在公安大学学的是交警专业,经过特警队的历练,现在要转行当一名刑警,一切对他来说都太过陌生。
在第三警组,孙笠哲见到了自己的前辈们,其中一位看起来40多岁,精神饱满、走路生风,就连皮鞋都擦得锃亮。当听到有人介绍道“刘西京,咱刘哥,今年已经56岁了,没几年就该退休啦”,孙笠哲不由得多看了刘哥一眼。
没有行拜师礼,没有敬拜师茶,更没有认认真真地喊过一声“师傅”,孙笠哲开玩笑地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就稀里糊涂得了个这么好的师傅。
一开始,孙笠哲对办案一点门道都摸不着,刘西京毫无保留,将自己总结的经验一点一滴地讲给他听。不同案情必须要讯问到的几个不同关键点、如何固定各类案件的证据、笔录的问题要怎么记录才不会给嫌疑人翻供的机会……
也许,这些是任何“老人手”都能讲出来的东西,但让孙笠哲感触最深的,却是刘西京在侦查破案中,对案件走向、线索甄别的清晰思路和精准判断,以及他身上不舍昼夜循踪追迹的那股子执着劲儿。
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老刘带着小孙办理了一起贩毒案。嫌疑人是一名自称艾泽(化名)的新疆维吾尔族男子。案件进展很顺利,但老刘却紧锁着眉头说:“嫌疑人的长相与艾泽户籍照片上的长相不一样,我怀疑嫌疑人是冒用艾泽的身份,我们必须查清他的真实身份。”说办就办,是老刘一贯的做法。整理好案件资料,老刘和小孙踏上了赴新疆办案的艰辛之旅。
一路奔波,两人抵达了艾泽的户籍所在地——库车县乌尊镇。在当地派出所的协调下,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艾泽,结果证实了老刘的猜测。然而,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却仍然是个谜。
小孙一头雾水,老刘却很冷静:“我们可以用嫌疑人的指纹信息以及DNA信息进行比对,也许能比对出结果来。”库车县刑警队的民警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经过3天的“漫长”等待,比对结果出来了。嫌疑人的指纹比对出来的人还是艾泽,但是DNA比对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名叫亚孜。也许,亚孜才是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但是,当小孙看到亚孜的户籍照片时,顿时心生疑惑,“照片上的这个人怎么看也不像嫌疑人啊!”老刘拿过照片,仔细端详了半天,“嗯,是不像。”小孙有点发蒙,半天没反应过来。
为了调查清楚,两人又联系上了亚孜户籍地的民警,了解到亚孜本人就在当地,根本没有去过西安。
这个结果让两人始料不及,小孙有点不知所措。老刘蹲在马路牙子上,点了一支烟默默地吸了一会儿。突然,他把烟头一扔说:“小孙,你有没有发现艾泽与亚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孙挠了挠头,实在想不出来。老刘看他沉默不语,说道:“他们在同一段时间都去过库尔勒,并且都在那里丢过身份证。”
“对呀,库尔勒!”小孙几乎喊出来,“刘哥,你的意思是嫌疑人也肯定去过库尔勒,并且偷了两个人的身份证?”
“是啊,还愣着干啥?赶紧收拾东西,去库尔勒。”抵达库尔勒后,两人立即对艾泽与亚孜曾经住宿过的旅社以及周边区域展开侦查,然而调查走访了一天,却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侦查陷入了死局,小孙有点心灰意冷,“要不然我们还是回去继续审讯吧。”老刘却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我们去乌市,继续侦查”。
正是老刘的不懈坚持,在新疆公安厅刑侦总队,他们的侦查有了重大突破。老刘决定扩大排查范围,经过一天忙碌的筛选与比对,一条并不起眼的信息进入视线。这是1993年录入库中的一条指纹信息,只登记了一个名字叫图荪的新疆新和县人。虽然极其简略,但还是让两人看到了曙光。
最后查实,图荪就是嫌疑人的真实身份。这个结果让小孙欢欣鼓舞,但老刘却还是冷静地说:“图荪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肯定是想要掩盖什么事情。”带着这一疑问,两人连夜赶回西安。
新城看守所内,在巨大的证据压力面前,图荪供述了自己冒用艾泽与亚孜身份的事实,并且供述了其2004年在新疆新和县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后便开始冒用他人身份潜逃的犯罪事实。至此,一起长达12年之久的命案告破。
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孙笠哲跟着刘西京,辗转了新疆多个地方,感动于他的毅力和恒心,佩服于他对案件走向的把握。他们这次“出征”,日夜奔波,被大家戏称是“白夜追凶”。
事后,孙笠哲也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此次侦查的成功?是机智和勇敢,是不懈的坚持,更是职责的力量。在刘哥身上,他学到了书本上永远也学不来的真经。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洋)4月28日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召开了2019年西安市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西安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