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鸯
“朱法官和我既是师徒,又是搭档。”郭富丽是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员,她口中的朱法官名叫朱保建,是民二庭审判长。4月24日,记者在民二庭的大办公室里采访了这对师徒搭档。
“民事案件大多都是一些琐事,没有耐心干不成事。”朱保建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0年,他在莲湖区法院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处理问题总是有条不紊、不急不躁。
2015年,郭富丽和另一名法官与朱保建组成了合议庭,他们主要办理民事侵权类案件。“我们合议庭所承办的案件,多是当事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遭受损害,当事人对法院往往求助心切,但有时因为对法律程序不懂,或是证据上的欠缺,而没有达到心中预期的效果,情绪就会比较激动。”郭富丽说,“有时当事人认为我年轻,对我缺乏信任,有时我在与当事人的语言沟通中欠缺经验和方法,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朱法官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去跟当事人耐心沟通,释法明理。遇到沟通极为困难的当事人,朱法官干脆就会主动把案子接过去。”
朱保建在莲湖区法院工作27年,长期的民事审判工作中,他总结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纠纷调解方法,也经常会与年轻法官分享,“跟当事人沟通要讲究技巧,首先要尊重当事人,要换位思考,给予当事人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法、理、情并用,推心置腹,平等对待,这样双方才能抛开成见,听取法官的调解,最终才能化解社会矛盾。”
几年前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朱保建还没走进办公室,就听到里面传出阵阵哭闹声。走到门口,他看到一位老妪坐在地上,哭喊着:“法院不公啊,我不服……”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朱保建却面向老人,一屁股也坐在了地上,慢慢地跟老人说:“大娘,咋回事?您别着急,给我说说。”老人怔了一下,便向朱保建哭诉,因为法院审判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心中不服,觉得委屈,可来到法院,办案法官又出差不在,因此哭闹。
“您给我说说哪里不明白,看看我能不能帮您。”张保建就这样盘腿和老人对坐在地上聊了起来。听着老人的诉说,张保建接过判决书,耐心地从法律角度给老人解释疑惑。最后,老人情绪稳定了,心平气和地说,“我的气和我的堵都说出来了,心里也舒服了,你说的我也听明白了,我不会再闹了。”
“聆听其实很重要,对待当事人一定要做到尊重、平等,他才会与你推心置腹。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不仅是案件审判工作,还有调解和疏导,也许要面对的情况有很多种,但群众一辈子经历的诉讼可能只有一次,一定要心存敬畏、高度负责、公平公正地对待,才能办理好每一起案件。”朱保建对郭富丽说。
“跟着朱法官办案这几年,我很感谢他,他所做的一点一滴让我学会了很多。作为基层法官,不仅要讲法律,还要善于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与当事人有效沟通。”采访最后,郭富丽笑着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改掉了急性子,现在面对当事人,我也可以心平气和、耐心调解。”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晶)经过70天升级回归后,从2019年1月29日开街至今,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成功实现了打造“高品质步行街”的目标。大...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