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50岁修鞋匠边修鞋边练毛笔字 为学书法从四川到西安19年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9-05-05 02:48   https://www.yybnet.net/

赵正福在工作空当期学习字帖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这是50岁的赵正福来西安的第19年,除了摆摊修鞋,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书院门。如果从15岁开始练字算起,今年已是他练字的第35年。

巴掌大的鞋摊,他把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改造成了书桌,摆着废报纸、毛笔和砚台。

修鞋摊在友谊路一个菜市场附近,人多嘈杂,他对此不感兴趣。只要没客人,他就站在书桌前,埋头写毛笔字。

“希望有一天

可以靠卖字吃饭”

写毛笔字对赵正福来说,完全是兴趣使然。“从小就崇拜那些会写字的人。”赵正福的家在四川广元农村,初中毕业后,因为没钱上学,他只得回家种地。

一位远房亲戚是个老师,识字多、写字好,赵正福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跑到亲戚家学写毛笔字。家中没通电,晚上写字要点煤油灯。每斤煤油0.38元,为此,他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这个爱好太费钱了。”

17岁那年,赵正福考上了天津一所书法学院,因为没钱,上学一事,再次被迫放弃。赵家兄妹三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文化程度低,养家糊口、供兄妹上学的担子,落在了赵正福肩上。

他南下广东一家鞋厂打工,离家的行李,除了一床铺盖,还有3支写秃的毛笔、半瓶墨汁。在广东打工几年后,他又辗转去了北京、南京,“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写毛笔字。”

在广东时,为了自学书法理论,他订阅了《中国书法》杂志。当年,这本杂志每年出版4期,每期8元,全年下来32元,“对一个在鞋厂打工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开销了。”

1996年,赵正福买了一本书法字典。这本字典,他珍藏至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说,即便在最潦倒、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靠卖字吃饭。”

“不图名不图利

就为圆梦”

2000年,一位在西安打工的四川老乡提议赵正福来西安。“要学书法,当然得来西安。”这位老乡在西安做建筑工,他的提议让赵正福顿时找到了方向,“西安的历史文化那么深厚,如果幸运,或许还可以找到一位书法老师。”

来西安的19年间,他的鞋摊挪了3个地方,不管在哪里,他都会在鞋摊里留一块地方,摆上书桌、放上字帖,“早上8点开门,晚上8点打烊,每天在废报纸上临帖写字。”

赵正福一直钟情于赵孟頫的字。2016年,正在鞋摊写字的他,被路过这里的书法家唐占魁看到了,两人交流后,唐占魁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一个修鞋匠,笔耕不辍35年,这种精神让人感动和钦佩。”昨天,唐占魁告诉记者,学书法,固然需要天资和悟性,但坚持和执着也很重要,“我们经常在网上交流,我会告诉他赵体字应该怎么临摹,怎么突破。”

记者采访时,住在附近的金先生过来围观。“这样的正能量,媒体要好好报道。”金先生和赵正福相识多年,每次逛菜市场,都会和他聊聊,“现在的社会都讲究速成,他能把心静下来,不图名不图利,就为圆梦,这一点很可贵。”

有个好消息是,赵正福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名气越来越大。前几天,有人慕名找到他,买走了两幅字,每幅出价100元。

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杜豆

新闻推荐

网上点燃火炬 跑步解锁圣火之路 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网络火炬传递到达西安

“二青会”吉祥物青青昨日,“二青会”网络火炬传递活动到达西安,西安也是此次网络火炬传递活动山西省外的最后一站...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50岁修鞋匠边修鞋边练毛笔字 为学书法从四川到西安19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