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童谣里的故乡

来源:安庆日报 2019-07-10 10:03   https://www.yybnet.net/

乡愁是说不清的,它有时寄生在灵敏的味蕾里,一种很普通的食物,也能够咂摸出暌违已久的滋味;有时静伏在耳膜上,一声熟悉的乡音,会勾起它幽远的回忆。它有时面目模糊,像个长长的影子拖在身后;有时又是那么皎然,似一轮明月孤悬碧空。总之,乡愁的那根敏感的琴弦不能触动,一碰就响。

前些日子陪同一位朋友的朋友去山里号老房子,打算将它们拆解后从江南运到西安去。为我们开车的老柯是个民歌爱好者,他一边开车,一边哼着当地的歌子。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摇晃晃,老柯的歌声一路摇摇晃晃,我的心也跟着摇晃。

我的故乡掖在丘陵起伏的皖东一个小山坳里,十九岁离家远行,如今已满头霜雪的我,常常为消失的故乡而怅惘。我有一种错觉,每当想起故乡时,心与身都是摇晃的,仿如秋风吹拂的芦苇荡,一根芦苇摇动着另一根芦苇,一片芦苇摇动着另一片芦苇,此起彼伏地难以静止。

这种微妙的感觉,来自家乡的童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没有电视机,甚至连收音机也很少见,乡村孩子不厌其烦地玩着滚铁环、斗鸡(双方以膝头相抵)、跳田方、闹羊那几种老掉牙的游戏,此外便是自编自唱的童谣。那一首首风趣、幽默的童谣,有的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在传唱中加以改编;有的是即兴发挥,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现在看起来都土得掉渣,但当时的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反复吟唱。因为童谣里有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和无穷的乐趣。

童谣最适合一群孩子吟唱,伴随着一张张笑脸和夸张的动作,或踢踏,或蹦跳,或摇摆,仿佛把整个小山村都闹腾得摇摇晃晃,那种陶醉感,时隔半个多世纪,还在我的心中荡漾着。

春天里,接连几场透雨过后,山坡上的茅草抽芽了,布地如针的紫色茅芽里,包裹着淡绿的花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孩子们最爱吃的食物。他们拔下一根根紫色的茅针,剥出其中面条一样柔软的花穗,用手将其拍打成一个个小饼子,左拍一下,头一甩,右一拍,再一甩,边拍边唱:

茅芽茅芽打饼子,送给小婶子,小婶坐月子,要吃两钵子。嘭嘭哒哒,跑马卖铁。一块卖到南,搓个元宵滴溜圆;一块卖到北,八月十五乌巴黑;一块卖到东,哪吒闹海闯龙宫;一块卖到西,扮个老鹰捉小鸡。吃下茅花饼的孩子,快乐地跳起跑马舞。那舞也没人教,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提起的前腿一拱一拱的,在虚拟的世界里,只要像马奔跑的样子就行。至于为什么要“跑马卖铁”,至今仍是个谜。我想,童谣原本就是孩子们的游戏,无需非得去“索隐”出个什么来。

夏夜是孩子们的天堂,天上繁星闪烁,银河一抹,家家门前的空场上,燃一堆驱蚊的火堆,缕缕青烟散发着艾草苦涩的芳香。白天忙着割麦、插秧的大人们,此时或摇着蒲扇纳凉,或躺在竹床上打鼾。夜渐渐地深了,可是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却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捉迷藏、闹羊、捉萤火虫,咚咚的脚步把乡村的夜晚踩得晃晃悠悠。一觉睡醒的大人开始发话了,先是叫,叫不应就骂。骂也是不痛不痒的嗔骂,玩疯了的孩子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大人偶尔也会来点真的,一只手拧着孩子的耳朵,硬生生地把他(她)拽回家。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其他的孩子便怏怏地扫兴而归。

于是,一首诙谐的童谣便诞生了:

月亮月亮粑粑,照着墙头花花。花花不肯睡觉,奶奶气得跺脚。一脚跺掉墙土,砸中一只老鼠。老鼠乖乖嘴甜,搬来天上神仙。神仙要吃茨菇,奶奶下河去摸。一摸摸个田螺,硌掉门牙三颗。咿呀呀,喂呀呀,气坏了神仙,乐坏了老鼠。童谣里的那个气得跺脚的“奶奶”并不乏其人,她,也许是小花的外婆,也许是狗蛋的母亲,她们那副凶巴巴的样子,被孩子们绘声绘色的奚落一番。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想起当时的情形,不觉莞尔。

在我的故乡,有些童谣里还保留着上辈人生活的影子,譬如下面这首:

莲脚莲脚尖尖,里面住着星星。星星坐着花轿,怀里抱着狸猫。狸猫偷吃木鱼,和尚叩头作揖。磕头磕到五更,忘了念经撞钟。抓把香灰洗脸,里面住着狐仙。狐仙开口说话,和尚是个哑巴。“莲脚”即是小脚。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里只有“一双半”小脚,潘姓地主的三姨太是一个,那“半”个是我的祖母。那个三姨太人长得并不怎么

好看,按照现在人的审美观甚至还有点丑,一张烧饼脸就够减分的了,上面还稀稀落落地点缀着七八颗麻子。她走起路来好像只用脚跟,身子一筛一筛的,像只鸭子。孩子们趁其不注意,会跟在她的身后,极尽夸张地模仿她走路的样子,三姨太发现了也不生气,顶多会说“你这个小缺八鬼”,一笑了之。我祖母也出身于地主家庭,她缠足时死了母亲,缠了一半的足又放开了,算是躲过一劫。

我们那个地方方圆数十里没有寺庙,我也没见过和尚是啥模样,不知童谣里“和尚”和“撞钟”究竟从何而来。但是,从童谣诙谐和游戏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人们似乎缺少对佛的虔诚。不信佛的故乡人,只信赖土地与庄稼,他们俯向大地的身影可以作证。是的,当温饱还成为问题时,信仰土地,崇尚勤劳,当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土地上的事情,得跟着时令的步子走,一点都差池不得。春分秫秫秋分的麦,芒种割麦普天下。在庄稼人的心中,节气就是上帝,跟啥较真都行,唯独不能违拗节气。在无形的节气身后,我仿佛看见无数人赶着牛、扛着犁、荷着锄头跟在后边,向田野走去……

蛤蟆蛤蟆打哈哈,四十九天吃粑粑。什么面?铜锣面;什么糖?鸡屎糖;丈母娘子要先尝。清明青,芒种忙,不冷不热秋分凉。大雪大,霜降霜,小寒大寒绣鸳鸯。绣只鸳鸯能凫水,绣俩鸳鸯配成双。吹吹,打打,吹吹打打入洞房。故乡与童谣,在时序的轮回里,永远活着。许俊文

新闻推荐

碑林区足球比赛开赛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日前,迎全运·惠民生·我要上全运“中国体彩杯”2019年碑林区足球比赛在西安市体育场拉开帷幕,来自...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童谣里的故乡)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