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
近来读诗,偶见“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句,感念古人委婉含蓄,不禁莞尔。
唐敬宗宝历年间,越州士子朱庆馀在秋风萧瑟中背着行囊,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朱氏有幸识得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选出旧文新作共26篇,呈给张籍。张籍阅后甚是推崇,其他人见张大人如此喜爱也都争相传抄。渐渐的朱庆馀出名了,一时洛阳纸贵。
诗人虽有才华,亦有盛名,试后仍心有惴惴,遂以“闺意”写出《近试上张水部》,以试探考试结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关系始于《楚辞》,此诗亦然。朱庆馀虽怀才,却担心作品不合主考的心意,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仅论字义,此诗已优美动人,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攸关前途的一场考试时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明明渴望,却很含蓄,对心理活动刻画入微,易被感知。
隋唐推行科举制度,使一大批知识分子能够通过公平的考试,进入统治阶层的最高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说科举之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同婚嫁之于当时女子。若考取则天宽地阔,反之潦倒一生。女子出嫁,见爱于公婆就处境顺当,反之日子不会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读来深为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折服。
而同为诗人的张籍读到这首婉约隐喻诗后,会心一笑,提笔挥就《酬朱庆馀》,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喻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他将朱庆馀比作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赞赏。越女,通常指越州美女西施,而朱庆馀恰为越州人,堪为绝妙。“更沉吟”三字,对着“入时无”,既解其惑又赞其才。后朱庆馀果然于次年得中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成功,是文官爱才的通达,更是一段文坛佳话。
无独有偶,张籍本人也是写隐喻诗的高手。
数年前,时任检校司空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曾多次拉拢张籍。而张籍为韩愈门下,不肯同流合污,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写下名作《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表面看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以“节妇”明志。诗文用比兴手法,将自己比作已婚女子,将李师道比作恩情至深的男子,用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委婉地表明自己忠君爱国的态度。
强势如李师道,读到如此情真意切又言辞婉转的诗后,并未为难张籍,是以风波渐平。张籍奉行国家统一,憎恶藩镇割据,但李师道为一股强劲藩镇势力,张籍无意以文人气节强硬对抗,婉拒是最好的结果。
试想,若无当年张籍婉转,以诗寓意,在充分尊重和感激对方之后,表明自己不得已为难和坚贞,如何在强横中保全自己,之后又如何以爱才之心推举朱庆馀,为国取士!
无论是张籍,还是朱庆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许是偶然,但“委婉”是古人行文风格,含蓄表达使文章增色;委婉也是古人行事智慧,深埋儒家风骨之中。行文处事,委婉能以柔克刚,婉转能含蓄动人,看起来的羞涩,却是让人着迷的温婉,不禁要为古人击节赞叹。
(作者单位: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等驾坡派出所)
新闻推荐
散步多好,然而我多年来,由于工作较忙,很长时间没有散步了。当我在家——办公室——家之间低首疾行,当我在工作岗位上奔波竞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