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关注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是网络评论中经常给“95后”贴上的标签,并认为这些特征影响着该群体在职场中的表现,比如更容易“一言不合就辞职”。但调查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约1/3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
艺术类流动性更强
2017年开始,一大批“95后”陆续涌向职场。数据研究显示,2014届~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离职率基本保持稳定,约1/3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换言之,从离职率角度分析,“95后”并非网上说的那样更容易离职。从不同院校类型看,201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离职率为23%,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离职率为42%。
进一步对本科各学科门类、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情况分析发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流动性更强。201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学科门类可以看到,离职率最高的是“艺术学”(31%),其次是“文学”和“农学”(均为27%);2018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可以看到,离职率最高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53%),其次是“财经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均为50%)。
西安某艺术培训基地负责人认为,艺术类专业需要更多的创意思维,工作形式多样,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稳定性”较差的行业类型。
寻求发展空间、提升薪资福利成为离职主因
数据分析显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内选择主动离职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2018届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离职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2018届主动离职的本科生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6%)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0%)离职的群体,较2014届分别下降了4个和7个百分点;2018届主动离职的高职高专生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4%)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1%)离职的群体,较2014届下降了5个和6个百分点。
埃普猎头合伙人、职场专家刘勇分析说,这种趋势变化不能简单解读为大学毕业生寻求职场发展空间的意愿降低,也可能是近年来高校对职业前瞻教育的重视,减少他们对就业不合理的预期。从整体来看,高校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场规划,选择适合的职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深造”而离职的比例连续五年提升明显
通过对2014届~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主动离职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本科生因“准备求学深造”而主动离职的比例明显提升,从2014届的6%增长到2018届的16%。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田庆锋说,最近几年“考研热”持续升温,预计2020年考研人数将超300万。提升就业竞争力,为自己的前程加码,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乃至职场人考研的重要原因。近五届本科毕业生中,因准备深造而离职的比例大幅提升,或许正是受此影响。
另外,因“工作要求高,压力大”而离职的比例明显提高。2018届本科和高职高专生因此离职的比例分别为18%和22%,较2014届分别提升了6个和7个百分点。
田庆锋认为,因“工作要求高,压力大”离职比例增长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学习不能满足职场需求。对此,高校一是要提升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从业需求。另外,加强对学生职场抗压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麦可思研究院博士王伯庆认为,当代社会不再要求年轻人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职场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机会。因此,“离职”也并不是单纯的“负面”表现。但如果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工作,很难在一个职业或行业“精耕细作”积累经验,导致寻找下一份工作时没有优势。建议毕业生为了更长远的职场发展,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华商报记者 彭宏
新闻推荐
近日,华商论坛网友“我说两句”反映,西安市万寿中路昆仑十五街坊昆仑小区5-1栋楼的楼门坏了几个月了,“小区为方便大家出行,...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