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主流艺术圈对于非洲艺术家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否暗藏曲解与商业投机?
在沪上,105岁的书画家顾振乐举办了“老树新花”师生书画篆刻展;“尚扬·白内障-保鲜”则在位于上海巽汇展览空间对外展出;为纪念上海与伊斯坦布尔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土耳其摄影师穆斯塔法·德代奥卢定格“永恒之城”。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纽约 | 非洲裔艺术家苏珊·杰克逊
75岁终获广泛关注,始终不愿创作被分类
苏珊·杰克逊
苏珊·杰克逊(Suzanne Jackson)1944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曾先后在旧金山州立大学与耶鲁大学获得绘画专业学士学位与戏剧专业硕士学位。1968年,杰克逊在旧金山创立了32画廊(Gallery 32),来推动艺术与社区交流,相较于商业空间,32画廊成为了当时人们针砭时弊、阅读诗歌、展示作品的交流空间,并成为当时纽约展出非洲裔美国艺术家作品的少数空间之一。由于资金问题,32画廊在运行两年后关闭。此后,杰克逊继续她的绘画事业。但是直到最近,这位非洲裔艺术家才开始获得艺术圈的广泛关注。
苏珊·杰克逊作品
在杰克逊看来,人们长期忽视她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觉得她“不像一个纯粹的非洲人”,“也许是我的作品过于微妙,但我认为它们反映了我的文化身份。”杰克逊最早在洛杉矶崭露头角,当时她的绘画主要以描绘仿佛漂浮在画布上的黑人肖像为主。后来她搬到乔治亚州,其作品变得更加抽象。观察那些生活在美国南部的人,这些人为了生活所进行的斗争超出了她的想象,于是,她开始在作品中反映对于他们的印象,并试图刻画其内心想法。杰克逊的最新作品是纸张与织物分层叠加,并用丙烯酸釉加以覆盖。在这些作品中,她进行了关于肌理与线条的实验。对于杰克逊而言,这些作品拥有自己的精神与记忆。
随着近年来主流艺术圈对于非洲裔美国艺术家的关注与日俱增,人们对于杰克逊作品的兴趣正在不断增加。在接受Artnet采访时,她表示,人们不曾真正理解她的创作与生活。“现在许多人来找我,想要为我的作品发声,仿佛他们有权力告诉我我的位置和身份。但是我觉得,他们没有资格这么做。我的人生足够漫长,我能够去说明自己的创作,而不需要任何分类。”(文/钱雪儿)
美国纽约 | 艺术品商人斯特凡尼娅·博尔拖拉米
谈论2019年艺术市场方向:投机主义与大型画廊的主导
斯特凡尼娅·博尔拖拉米
艺术品商人斯特凡尼娅·博尔拖拉米(Stefania Bortolami)曾在高古轩画廊工作,并于2005年创立了自己的画廊。近日,博尔拖拉米接受Artnet的采访,谈论了她对于2019年艺术市场的观察。
博尔拖拉米认为,2019年最重大的艺术方向在于身份政治在艺术市场的兴盛。“对于非洲裔美国艺术家或是非洲艺术家的兴趣有缓慢但明显的上升,与此同时,女性艺术家获得了更多的焦点。”与此同时,博尔拖拉米担忧这一趋势背后的投机主义,“说到非洲艺术,市场关注的通常都是具象绘画或是黑人肖像画,这是一种投机。”
作为一家小型画廊的画廊主,博尔拖拉米认为如今在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的依然是几家大画廊,这些大型画廊拥有各自的策略,并且“胃口很大”,不仅代理着各自的大艺术家,还在不断地在吸收与抛弃“新鲜血液”。
此外,在凡尼娅·博尔拖拉米看来,如今艺术家的主导权在增加,但另一方面,说出“我要将我的作品从博物馆展览中撤走,因为他们有个董事会成员很糟糕”这样的话很容易,艺术家什么也没有损失,但是要说“不,我不想卖给这些人”,就是真正的激进派。很少有艺术家有胆量拒绝几百万的美金。“我希望艺术家们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博尔拖拉米说。(文/钱雪儿)
上海|画家顾振乐
105岁的顾振乐举办师生书画篆刻展
顾振乐
2019年11月23日,“老树新花——顾振乐师生书画篆刻展”在上海市文联展厅开幕。
顾振乐,字心某,号乐斋,1915年6月生,上海嘉定人。少年时,顾振乐师从童心录、翟树宜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青年时,他经翟树宜与赵梦苏(民国嘉定画家)引荐,获商务印书馆童式规指点,得《星录小楷》之精髓;又拜海上名画家张石园为师,并与师弟兄方去疾、单晓天等联袂研习切磋。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及在专业报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顾振乐倾情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诗、书、画、印均修其身;正、草、隶、篆诸体皆擅。他为人诚信谦虚,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为本分。退休后,他还奔波于复旦、财大、医大、上师大等高等学府间10余年,为弘扬、振兴祖国传统文化艺术,默默奉献着余热。
顾振乐师生书画篆刻展现场
如今,105岁的顾振乐依然精神抖擞,耳聪目明,站在开幕式等演讲台上发言,不需拐杖的支撑,说上两三分钟,足以逗乐场下的嘉宾。此前,有人问其诀(长寿),他笑说:治印心手并用,舒筋通脉,凝气聚神,养怡致静,怎不益身健体,知足常乐。
这次展览除了展出顾振乐先生精品力作外,另有顾老学生作品参展,包括曹宝麟、顾妙林、周炜旻、阮雍军、丁拥军、悟端、忻国华、朱枫、沈宝根、吴斌、楊治埜、章子敬、顾顺麟。此次师生展的举办是顾振乐丰硕教学成果的证明。(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尚扬
尚扬近作《白内障·保鲜》在巽汇展出
尚扬
2019年11月21日,巽汇系列研究学术展“尚扬·白内障-保鲜”在位于上海徐汇光大会展中心的巽汇展览空间开幕。
尚扬出生于1942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等。尚扬从传统写实主义走出来,坚持不断实验,四十多年来,他每一个阶段的探索都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印迹:“尚扬黄”、“大肖像”、“大风景”、“董其昌计划”等,已成为他身上特有的标签。
尚扬 《白内障-保鲜》(局部)
此次展览作品《白内障》系列暗指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弱感世界”,以工业材料“塑料”为媒介,把一种艺术的“物质研究”展现为“技术批判”和“生命哲学”,让观者思考在塑料化工时代物质的全球流动和新式存在。“近作《白内障》可以说是今日人类身心状况的一个隐喻——“白内障时代””。策展人孙周兴这样说道。
展览总策划寒碧称,这次展览的作品非常有意思,“一是材料的选择和观念的给定十分贴切,二是材料本身也自带鲜明的语意魅力,就令人想到博伊斯那种奇构异制。只凭材料自身即可满足观念的要求,而在材料中间他又获得语义的对应。这样一种结合,真的仿佛天作。”
“尚扬在艺术上好像没有榜样和典范,他总是在变,无论什么中西样式,不管什么人物材质,对于他来说都不构成规定和限制。”策展人孙周兴如此评论道。(文/陆林汉)
上海 | 土耳其摄影师穆斯塔法·德代奥卢
纪念上海与伊斯坦布尔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一组摄影聚焦“永恒之城”
穆斯塔法·德代奥卢
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不仅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屹立着宏伟的轮廓,还承载了数百年的智慧,是多种文化的家园。
穆斯塔法·德代奥卢拍摄的伊斯坦布尔
2019年,是上海与伊斯坦布尔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一场“永恒之城:伊斯坦布尔与面孔——土耳其摄影展”正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进行,展出伊斯坦布尔摄影师穆斯塔法·德代奥卢(Mustafa Dedeoglu)过去11年来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30余幅,展示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街区与城市氛围,同时也向城市的居民致敬。
1978年,德代奥卢生于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前往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继续大学教育。在东地中海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伊斯坦布尔持续创作一些摄影专题文章。从2006年投身摄影事业至今,摄影已经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生活的热情源泉。
在德代奥卢看来,伊斯坦布尔不仅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屹立着宏伟的轮廓,还承载了数百年的智慧,是多种文化的家园。作品将城市的时间感排除在外,重点关注情感价值。(文/畹町)
北京|艺术家贺丹
以画作反思现代化的进程
贺丹
在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负载于乡村城镇的记忆,已经成为漂浮的、无所附着的剩余物,但也越来越明显地纳入到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和想象之中,而贺丹的绘画艺术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1月20日至12月15日,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丹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绘画总是以人山人海的簇拥和虚置的景观来呈现。画中人物融入陌生而又充满诱惑的城市碎片裂缝中,奔跑着向前,拥挤着求索,他们或困惑、或紧张、或木讷,甚至表现出一时满足的狂欢般的宣泄。而这种种的奔忙不过是希冀从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记忆。
贺丹绘画作品
贺丹习惯于将个人感受嵌入曾经的历史与时代的环境中,使观者能够通过各自的记忆与画作内容产生共鸣,以共同审视过往的集体记忆。在现代化的飞速进程中,为观者保留一个可以驻足片刻,稍作思考的空间与机缘。
正如策展人冯博一所言:“熟悉的乡镇、熟悉的历史、熟悉的生活细节和个人的成长环境,作为珍贵的个体经验和地域文化的记忆,在文化全球化如稗草生长的时代里,已经有意无意地成为人们保有“本真”,拒绝“格式化”的重要资源,以及安全感的根柢。”(文/高丹、实习生 申璐)
上海|画家厉槟源
曾经“裸奔”的厉槟源在上海举办个展
厉槟源
2019年11月23日,厉槟源个展在上海昊美术馆举行,聚焦其近十年来的创作,包括最新的电影项目。
厉槟源,1985年生于中国湖南永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3月-5月的两个月来,深夜中的望京街道,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个裸奔的男子,或骑着小摩托、或扛着十字架、或抱着充气人模……因频频被路人拍照发上网,望京“裸奔哥”成了网络红人和热议对象。这个裸奔的人就是厉槟源。他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介入日常中国社会的不同领域,探索身体、物质、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
厉槟源 《下沉 8′24″ 》2015
他的表演和录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宣泄,他渴望作为一名保持着独有特质的艺术家与环境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他表示,“我觉得使用身体叙事和书写还蛮有意思的,将行为动作当作叙事语言来书写和传达;只要你一直在做,它会慢慢汇集成属于你自己的故事,故事是可以流传的。”
此次展览则展现了厉槟源引入的电影镜头语言,雕刻一个新的情境和现场。区别与以往的行为记录方式,电影镜头在这里或许将如“庖丁解牛”一般,深入身体空间内部,挖掘身体之下的身体,将其打碎并重塑。(文/陆林汉)
新闻推荐
展览现场记者尚洪涛摄本报讯(记者职茵)随着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几轮热播,秦商周莹的形象与事迹传遍全国。陕西...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