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资料照片)。(首席记者 李明 摄)
立体鲜花墙扮靓宜居城区(资料照片)。(首席记者 李明 摄)
■记者赵辉
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驶入快车道,背街小巷改造留住西安记忆,打通断头路疏通城市脉络,架空线落地亮出最美天际线……今日的西安,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强力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不曾停歇地实践,彰显着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心,更营造着一座人本城市的温暖,改善了市民居住环境,让老百姓过上安居宜居的幸福生活
“改造后,我们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灯亮了、路平了、树多了,悬在空中的线缆落地了,私家车也不乱停乱放了,居民们都非常满意。”西仪环南路社区的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更是自加压力,以“不仅要好看,更要好住”的更高标准,提出到2021年6月前,绕城高速以内80%以上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与此同时,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也在深入推进,在群众安置居住区规划建设上,强化市级统筹,坚持最好的位置、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质量、最好的配套,确保群众满意。
在西安,每一块青砖都传承着一段历史的记忆。在背街小巷改造中,西安提出对599条背街小巷,按照管网畅通、道路畅通,视频监控全覆盖的高标准进行提升,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形成“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街巷空间,打造“接地气、入人心”的街巷氛围,让古城西安更有温度、更有品质。
让城市更宜居,断头路打通也在紧张推进当中。市上主要领导一线督导,实地检查,打通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城市路网更加顺畅。目前,西安市在已累计打通断头路87条的基础上,力争到2021年4月前,全市范围内再打通断头路58条。与此同时,主城区道路架空线也将逐步落地,告别城市“蜘蛛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抬头即可望见最美的天空。
我们是否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否做到直面问题、担当作为?是否坚持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流工作标准?
……
西安市正以不断的自我拷问,不断的努力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民生改善没有休止符,西安永远在路上。
城市管理篇贴心人性化服务市民游客齐夸赞
■记者王海鹏
“尽管天气有点寒冷,但美丽的西安很温暖人心。”这是湖南长沙小伙彭照出差西安的切身体会。从广场旅客服务中心到“15分钟便民休闲圈”,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服务设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充满幸福感。
11月18日中午,天气微冷,湖南长沙小伙彭照走出西安北客站时感觉冷风直往衣服里钻。眼下,他还没有时间考虑添加衣服,他急需找一个复印店把客户服务单打印出来。因为时间所剩不多,他要在下午一点多赶到市区和约定的客户见面。
广场上并没有彭照要找的目标,他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了旁边“丝路优服”岗亭。这是由经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场管理大队设立的旅客服务中心。岗亭里很温暖,空调开放,除了向游客提供咨询等服务外,这里还备有充电宝、雨伞、轮椅等设施,可以随时提供给有需要的旅客使用。
接到彭照的求助后,岗亭里的工作人员立即打开电脑,为他打印了两份客户服务单。“小哥哥、小姐姐的热情服务,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感觉真是出门遇贵人。尽管天气有些寒冷,但美丽的西安很温暖人心。”离开服务中心时,彭照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数据显示,西安每年要接待数以亿计的海内外游客。而像这样的旅客服务中心还有很多,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由曲江新区城管部门设立的游客服务中心,每天都能接到数百人的求助,咨询问路更是不计其数。一个小小的服务中心,连接的却是市民、游客心中的冷与暖。
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市民的幸福感紧密相连。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更具幸福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抓住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据了解,2021年6月前,西安市将完成绕城高速以内80%以上老旧小区、42个城中村(棚户区)、599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工作。同时,按照“绿色之城、花园之城、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今年以来西安新建绿地广场、“口袋公园”65个,提升改造40个老旧绿地广场,新开工建设主题公园3个,努力为广大市民打造“15分钟便民休闲圈”。
“这个小公园建得很好,在家门口就可以放松娱乐,而且感觉小区的空气也都变得清新了。”家住高科尚都的李阿姨每天都要带着两岁的小孙女下楼玩,小区东侧的“口袋公园”正好给她和小孙女提供了活动空间。出门是公园,入眼即美景,一处处功能完善的“口袋公园”正不断刷新着西安的城市颜值,也深受居民群众的好评。
文化底蕴篇
文化气息扑面来
长安风情游人醉
■记者职茵
秦汉厚重,盛唐雍容——这是历史留给西安的财富。
时下,西安最火的盛唐美女不倒翁冯佳晨,以翩翩之姿和优雅气度,在大唐不夜城迎接全国各地接踵而来的游客,诠释着无尽的长安风情。天南海北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感慨:西安的文化底蕴,走遍全国难得一见。生活在这座沉浸在历史光阴中的城市,太幸福了。
的确,西安是丝路起点,以流淌在时光里的底蕴而驰名世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西安正积极打造文化名城、创意之都、“丝路文化高地”。2019年8月,西安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骄人成绩。走过古朴而跃动着时尚潮流的街巷,西安人生活在贯通古今的穿越气息里,非常幸福。
而今,在西安夜幕的璀璨流光中,涌动着高雅的音符,弥漫着书香。在西安的各大音乐街区里,音乐传播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力。在街头巷尾的书店里,手不释卷的传统正在被重新拾起。在公共文化场馆里,众多的艺术的精神盛宴正在滋养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这是公共文化事业的勃兴,也是这座城市精神文脉的延续。尤其是西安市近日组织举办的多场惠民演出,面向公众发放的惠民卡,惠民券,令更多人走进剧院,让这座城市的上空回旋着曼妙的音符,瑰丽的戏剧台词。世界各地顶级一流艺术团体和艺术名家们轮番登台。西安人正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享受艺术盛宴,受到文化的滋养。
西安是一座博物馆之城,百余家公立与民营博物馆林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城遍地博物馆,是当代人为古人珍贵遗迹修葺的庇护所,此举延续了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记忆,引领了海内外人们回望祖先、寻访根脉的新热潮。本报面向全市征集的“小小城墙守护人”不畏寒风凛冽,登上西安城墙,在专业文保人员的带领下,近距离体验“城墙医生”辛劳而精细的角色,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埋下了爱护文物、爱护城墙的种子。拥有民族瑰宝遗存的西安人,非常幸福。
近几年来,西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产业,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电子竞技赛事、大雁塔下的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接连不断。大批文艺精品力作,用文化艺术的形式演绎着新时代大西安的精彩崛起,为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贡献着“西安力量”。“西安印象”歌曲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发出邀约,最终诞生了大批歌颂西安的优秀作品,在市民中及网络上广为流传。西安制造,精品迭出,让全国观众非常幸福。
治安环境篇出行越来越方便居家越来越安心
■记者王涛
“学校旁边卖‘三无’小零食的地摊不见了,学校门口的交通顺畅多了,校门口执勤的保安也多了,家长心里更加踏实了。”11月25日,在小雁塔小学接送孩子的贾凯侠感叹道。如今,无论在街头熙攘的喧嚣里,还是夜幕降临后灯火通明的大街上,每一位在西安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叫“平安”。
与贾凯侠一样,不少学生家长都感受到了校园周边的新变化。今年9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通过不打招呼、突击检查等方式,检查校园安保工作,表达了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关注和对师生安全的关心。与此同时,西安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乱象的整治力度。西安正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一大批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观,进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长治久安。
平安建设离不开每一位西安人的共同努力,人人参与、齐抓共管才能营造出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莲湖区动员组织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成立社区“萤火虫”志愿巡逻队,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参与社区平安建设,像萤火虫一样聚在一起熠熠发光。近年来,西安市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着力构建大巡逻大防控格局,在全市形成了12.4万余人的“红袖章”平安志愿者队伍,常态化设立“红袖章”平安志愿者执勤点3100多个,形成了覆盖市、区县、镇街、村(社区)四级“红袖章”平安志愿者组织体系。
9月27日,西安市“雪亮工程”开始全网试运行,标志着西安市实现了重点区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地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上有“天眼”全天守护,下有“地网”昼夜巡防,立体巡防为群众织密了一张幸福安居的“防控网”。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不断增强。据了解,2019年上半年,西安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7.3%,再创新高。近日,“2019最安全旅游国家与城市”榜单显示:中国入选最安全的旅游国家榜首,西安则名列国内最安全旅游城市榜单前十名,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上榜城市。
今天的西安,出行越来越放心,居家越来越安心。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平安西安”这张暖心的城市名片更加亮丽。
基础教育篇真抓实干惠民生孩子上学不再难
■记者马相
“这么多新建学校集中开工,让家长们看到了西安对教育发展真抓、真干的决心和态度,对未来孩子上学的担忧也少了很多。”家住芙蓉西路的家长郭俊秀说。10月底,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集中开工项目学校54所,建成后将增加基础教育学位4.97万个。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给不少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为了破解教育难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回避、不遮掩,奋力提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今年10月10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更是全面开启了新时代西安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会议发布《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针对性措施和创新性政策。
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到2021年,实现公办幼儿园提升改善项目全覆盖,新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65%;制定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及消除方案,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一个个教育计划形成办好新时代西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计划一出,群众反响热烈,有家长说:“教育牵系每个家庭,抓这个民生工程就是抓到了群众心上,抓住了关键。家门口的好学校多了,家长的焦虑也就少了。”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化解择校热,西安市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32个,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707个。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办学模式,将优秀的师资团队、教学模式、办学理念等移植到薄弱学校,缩小薄弱学校与名校间的办学差距,让学生和家长真实受益。
此外,西安市还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109个,常态化播出与教材同版、课程同步的“名师公益优课”,课程向全市师生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家长报校外辅导班耗费的财力和精力。“在家就帮孩子‘补课’了,也不用参加补习班。”家住北池头一路的家长付妍说,“名师公益优课”给家里省下不少费用,这些免费的网络课程还都是名师授课,质量也能让她放心。
卫生医疗篇家庭医生伴左右市民心里暖融融
■记者张黎娜
“以前有个大病小痛,要跑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家住雁塔区的杨芳侠老人说。从取消药品加成到推进分级诊疗,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家庭医生手机预约……近年来,西安市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就医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就医渠道更加便捷,切切实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大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虽然天气寒冷,仍没能阻挡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郭飞燕及护士席婷婷前往兰乔圣菲社区70岁老人杨芳侠家看病的步伐。今年70岁的杨芳侠老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加之眼睛不好,郭飞燕团队定期要上门为老人进行相关检查。“奶奶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作为家庭医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上门为她进行常规检查,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社区便民的医疗服务。”
入户为老人做完常规检查后,郭飞燕还专门给杨奶奶和老伴讲解了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杨奶奶告诉记者,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她和老伴出门看病非常麻烦,所以有个小病能拖就拖。“现在有了家庭医生,身体有什么不适,直接打电话,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身边。有了家庭医生的陪伴,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和杨奶奶同样享受福利的居民还有很多。“家庭医生工作室”入住辖区兰乔圣菲居委会后,每周二、周四下午坐诊,让百姓体验到看病就像下楼买菜一样的便利。不仅如此,团队还进入附近小区,为居民提供“友邻式签约服务”,让距离中心较远的居民也得到了便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据悉,2019年雁塔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重点是要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签约服务向提质增效转变,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据悉,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基层卫生机构均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3062个,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83个,开展签约服务医生4275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174.3万人,重点人群签约居民120.4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45.76%。
不仅如此,如今,一系列医改措施在西安市遍地开花:“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西安市22家医院上线“城市一账通”APP及公众号,实现了无卡化就医,挂号、缴费、检查、住院等服务统统上网。增设医疗卫生机构48所,进一步增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就医圈”,城市居民15分钟可以到达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三级、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从跨区域远程医疗网、各级医院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签约等,这些新举措,从难到易、化繁为简,从看病难到足不出户做好疾病预防,古城老百姓幸福感与日俱增。
新闻推荐
医疗动态11月23日,由西安药学会主办,西安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西安市中心医院承办的以“开拓创新提升能力”为主...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