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崇廉尚德好家风润西安”公众号
有着“大国工匠”之称的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的一名工人。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他坚守了32年。这份坚持,源于从小深植于心底的血脉传承。在他的身后支持他的,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航天家庭,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传承着“无畏奉献”的航天精神。
作为“航二代”,徐立平兄妹三人从小便跟随父母,按照国家三线建设部署辗转四川、内蒙古和陕西三地生活。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样,虽然父母从不曾提及自己的工作,但他们都敏锐感觉到了父母亲们做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1987年,19岁的徐立平,走出校门就选择了被誉为“雕刻火药”的推进剂整形岗位。这是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更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岗位,因为这里的工作是人与烈性含能材料的“正面较量”,一旦发生危险,上千摄氏度的高温让操作者没有丝毫逃生的可能。
在徐立平3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曾数次面对“挖药”等超高危作业,还亲历了执行完紧急任务后双腿几乎不能行走的病痛。面对伤痛,家人永远都默默而坚定地给予支持——徐母强忍着泪水逼儿子进行高强度恢复训练,徐父给家里装上了锻炼用的单杠。有了“小家”后,妻子梁远珍全身心支持着徐立平,她把家里的餐厅改造成工作台,让徐立平在家也能搞生产改进设计;碰上徐立平加班忘了告诉她,她常常会关了正在做饭的火、赶到岗位悄悄看一眼才能放心地回家。公公瘫痪在床的8年里,梁远珍白天忙工作,晚上照顾老人,洗菜做饭、端屎端尿,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
徐家十余口人中,除了还在读书的孩子,其他都是航天职工。徐家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到周末,只要时间允许,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用老父亲徐桂林的话来说,就是“看见孩子们都平平安安的,叮嘱几句,心里才能踏实了”。“平安”时刻牵动着老两口的心,正如他们给孩子们起的名字,每个人都有一个“平”字。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面对采访,徐母一句“没有国,哪有家”的感慨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这就是中国人对家、对家风的理解,在他们心里,家庭既是人生的起点,更是人生的归宿,家教既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好的考场。
在这个普通的航天家庭里,没有苦口婆心和谆谆教导,只有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一样,他们相信家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递。2019年5月他们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记者关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超)“仰头抬额让气道畅通,按压在剑突两横指上,双手交叉五指向上扬,按压深度要适量……”11月27日晚,由西安交...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