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南院门和马坊门,这里最先出现的电影院是曾位于大车家巷口的“宝珠电影院”。
宝珠电影院的具体位置,是在南院门与大车家巷交叉的丁字路口北端,它坐北朝南,大门口有很多介绍电影内容的广告牌和放映场次的安排表。进入影院穿过走廊后,沿着东墙有3个宽约1.5米的双开木门,门内外的上方都有装着玻璃镜框的灯箱,上书“太平门”红色大字,警示观众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可由此逃生。进入放映厅,南侧是舞台,台子中央挂着一块带有黑边的长方形银幕,大小约20平方米。影院座位南北方向排列,每排由东向西编有序号,观众可以按照影票上的号码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厅北侧有两三米宽的位置没设观众座位,只放着两张八仙桌,各配有3把椅子。民国时期,西安的所有剧场都派有带枪的军人,号称“警卫”,这里就是他们的雅座。放映前,剧场经理会让人在桌上摆放茶水、香烟及一些零食供“警卫”们品用。
到了开演时间,全场电灯熄灭,北边墙二楼一尺见方的窟窿里射出一束很亮的光,先是在银幕上映出向观众问好的内容,接着再打些广告,然后还有新片预告。一应程序完毕,影片开始放映。影院北墙上有并排的三个窟窿,放映中每隔半小时左右,原先那个窟窿的光就会熄灭,与此同时,北墙上的另一个窟窿里放出光来,这便是换片。三个窟窿里,中间那个始终不亮,这是供放映员观察银幕图像用的。
由于我父亲在宝珠电影院买了些股份,院方经常邀请他一起聚餐,还会定期送来影票,到了年底还有分红。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家经常去那里看些刚公映的新电影,比如《渔光曲》《桃花江》《马路天使》之类的生活影片,以及《风云儿女》《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与抗战有关的电影。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看不懂影片的内容,只是看到一块白布上有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在动,感觉美妙、奇特。
有电影必有影星,自然还会出现追星族。那时的明星分为几等,像周璇、胡蝶、赵丹、陶金这些上海的著名演员自然属于一等,他们都是影迷崇拜的偶像。那些年,我母亲卧室的墙上挂着两方近一米高的大镜框,里面分别镶着陈燕燕和王人美的巨幅彩色照片,足见电影对母亲的影响之深。我们小时候不知道这两个漂亮女人是谁,母亲就给我唱起王人美曾演唱的《渔光曲》。当时社会上的时髦男性也常把明星挂在嘴边。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聊天,对方说:“老兄有福气,嫂子长得真像胡蝶。”父亲则回道:“承蒙夸奖,你的夫人不是也像黄宗英吗?”之后两人哈哈大笑,弄得一旁的我很是尴尬。还有一次,父亲和冯、郭两姓朋友一起吃饭,郭先生说:“冯兄真像周伯勋,那可是咱们土地庙什字草场巷走出去的大明星呀,我真羡慕!”冯兄则回道:“咱又矮又胖,虽像了周伯勋,可只能娶个‘吴茵’(本人很漂亮,可惜专演带纂儿的中老年妇女)当媳妇。”
上世纪50年代,宝珠电影院的旧址上盖起了一座很高档的建筑物,门庭处有4根半米粗的水磨石立柱,非常雄伟。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的办公地点,其东侧是碑林区税务局,整栋建筑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靳鹏)西安高新区武术协会成立大会11月29日上午在西安外事学院隆重举行,陕西省众多武术界名家齐聚一堂,通过宣...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