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西安高新一小东校区开展一年级素质展演活动。(资料图片)记者 雷伟东 摄
如果不是“名校+”工程,这6棵香樟树不会站在23中分校门口,不会成为学校的“守护神”,每天目送孩子们上学、放学。它们见过如今的熙熙攘攘,却不知道,3年前,这里只是一所无人问津的学校。
23中分校是以前的西安市回民中学,在“择校热”的大背景下,这里曾经因软硬件跟不上而备受冷落,整个学校只有不到100名学生。许多学生只是把学籍挂在这里,人却在“名校”就读。23中校长邓浩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回民中学的情景:学校环境不好,有违建,校园文化也很欠缺。教室里也和智能教学不沾边,孩子们没劲儿学,老师们也没劲儿教。
两年多前,“名校+”工程将西安市第23中学这所名校与西安市回民中学扭在了一起,两所学校从硬件到软件进行全方位的融合。
“蜻蜓点水式的帮扶容易,深度的融合很难。”邓浩回忆道:拆除校园违建,保证了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空间和安全;所有教室更换了智能黑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室加装了新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级;学校新建了食堂、计算机教室、智慧图书馆、彩色电子屏……凡是23中有的,23中分校都有。
为了保障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学校还封闭了原来存在安全隐患的西校门,在社会路上重新开了一个新校门,并对新校门进行了绿化美化,种植了6棵香樟树,还移来了景观石。从此,香樟树成了孩子们的“守护神”。
硬件可以复制,软件呢?对学校来说,最终拼的还是师资力量。这也是“名校+”的意义所在。
“当年最大的举措不在硬件,而在生源和师资力量的分配。”邓浩说,2018年秋季招生,分校新招的100多名初一新生全部到23中本部上学。而升入初三的13个毕业班全部搬到分校。初三年级的所有老师也随之迁往分校。这个“大融合”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后,23中所有的初一初二学生都在本部上课,初三搬到分校区。两所学校一个校长,一套人马,所有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名校+”之后,23中非但没有像家长们担心的那样“被拖垮”,反而让“被帮扶”的23中分校变得炙手可热,成为莲湖区升学率名列前茅的好学校,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回民中学是“名校+”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说到底,“名校+”工程,是把市民家门口的薄弱学校变成了好学校,新办学校变身成备受欢迎的“热门”学校,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从中获益。
去年,西安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惠及学生107万人。在“名校+”的基础上,今年西安市教育局又遴选了22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启动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培育一批新优质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无论是‘名校+’,还是‘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都是西安为平衡教育资源,化解择校热的大工程。随着这一项项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我相信西安的教育环境会越来越好。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不再是梦想!”学生家长蒋彦说。记者马昭
新闻推荐
春节前 西安投放储备蔬菜12000吨 土豆、白菜、大葱、洋葱等9类,投放价低于市场零售价10%以上
2月3日,西安市商务局发布关于投放政府冬春储备蔬菜的公告。春节即将来临,为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