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周至 > 正文

聚焦『低美感』

来源:华商报 2019-05-23 01:55   https://www.yybnet.net/

张渝

美术批评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美术批评。已出版个人专著《雪尘语画》《青春的子弹》《书法主义》,并在全国学术期刊《书屋》《美术观察》《中国书画》《艺术当代》《江苏画刊》《荣宝斋》《美术博物馆》《朵云》《收藏》《文学自由谈》《文艺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艺术评论文章200余篇。

文艺批评

低美感社会的高光时刻

所谓“美感”就是我们对外在世界之美的心理感受。它的基本要素是直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当我们说“低美感”时,一定是这些美感要素都不在自己的峰值范围。但是,我为什么要写“低美感社会的高光时刻”这个题目?

因为丑小鸭也有自己的幸福观。很多低值美感,比如大妈广场舞之类总是有着自己的高光时刻。她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闪亮登场。而所有的“闪亮”都是一种“高光时刻”。当“低美感”不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社会现实,问题就来了:低美感中,我们何为?

雷蒙·威廉斯说,“当最基本的概念突然间不再被视为概念而是问题时……,就再也没有必要倾听有关它们的慷慨演讲或者各派间的唇枪舌剑了。如果我们还能再做点儿什么,就是要将构成这些概念的诸多要素再次捡拾起来。”捡拾美感诸要素不是野地里挖荠荠菜那么简单,它需要我们首先腾空自己心里的空间。

如何腾空?

很常见的一句话:“没闲心管你这事儿。”在一个惟恐自己电话掉线的社会,这句话不仅没错儿,而且是我们当下处境的现实写照。但是,“低美感”的问题也在这里:没有人管“闲心”究竟在哪里?对于此,叶延滨讲了个苏东坡的故事:“元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当然,我们都到不了苏东坡的审美层次。即使按照苏东坡所述的动作情景再现一次,也大多是演戏。但是,所有的“演戏”是否也是研习的另一种方式?在一个低美感社会,除了不知安放在哪里的“闲心”,我们是否也少了仪式化的“戏精”?

低美感社会问题的另一个现实是审美力低下。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公共艺术形式遍及大街小巷的奇葩类建筑、雕塑以及其他景观艺术。此外,各种文化街以及只有地理差异而无内涵不同的同质民俗文化小镇,也以表面的熙熙攘攘遮蔽了灵魂的空洞和审美能力的低下。这类现象共同的问题是把文化作为“即时贴”式的标签,然后随意张贴。

张贴,而且随意,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机构都可以实现的目标。在一个层级分明的社会,能够如此的,一定是被赋有管理权限的权力机关。惟其如此,福柯的文化研究最深入地插进权利的反思中。不过,福柯的深刻,不是这篇短文可以容纳的。所以我只能如此说,某些管理部门不仅让商业逻辑渗透到社会审美环节,而且让权利逻辑拿着一把小手枪在其身后督阵。对此,叶匡政说:“在这种逻辑之下,学者退化成了明星,专著退化成了讲话,学术退化为了游戏。”这一系列的退化,势必导致曾经的美感社会退化为低美感社会。为此,叶匡政举了例子。他说,明清之际,中国最有独特精神的城市大概属苏杭了,所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苏杭最有名的是这里的娱乐和大众文化,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风光。但实质上这不过是隐逸文化在当地风物人情上的体现。

叶匡政的观察很有道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美感,一定要有文化的底子。不同的只是我们的选择: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可是,谁来选?谁有权利选?《宋史·律历志三》说:“兹事体大,非容轻议。”我能做的只是翻开黑格尔的《美学》,仰望星空,努力寻找真正的一句话:要有光。

城市低美感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一座城市,就是通过它的市容市貌来打“印象分”。当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新建一些高楼大厦或者城市雕塑作为“地标”扩大城市影响力就成为必然,很多城市还会在节日等特定时段对街道、景区做特殊展陈,进行城市品牌营销。不过这些行动一不留神就会“用力过猛”,让观者“欣赏无能”。

“难以理解”的城市建筑

设计者品格左右作品审美

纵观中国建筑历史,5000年人类文明筑起无数瑰宝;如今建筑市场空前繁荣,但映入我们眼帘的有不少求高、求大、求洋、求怪之作。究其原因,浮躁的心态及模糊的建筑文化观念使然。

华商报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建筑低美感的案例,发现一个由建筑专业综合类网站发起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从2012年起持续至今,参与评选者有文化界、建筑界的学者、专家、艺术家、建筑师。评选标准包括: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抄袭、山寨;盲目崇洋、仿古;折衷、拼凑;盲目仿生;刻意象征、隐喻;体态怪异、恶俗。翻看多年来的评选结果,陕西的建筑有两次入榜,分别是2012年入选的宝鸡新法门寺“双手合十造型”建筑;2013年入选的周至县“香烟造型”北大门景观。

2018年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的评审专家包括著名建筑评论家王明贤、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顾孟潮、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等。榜单上拔得头筹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其设计师居然是建筑界的大神、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安藤忠雄!这栋建筑在建设之初就引来争议,这个模仿字母h造型的楼被不满者称为“马桶楼”,世界知名设计师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评委会给出的上榜理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江苏盐城权健华东国际会议中心的上榜理由是“滥用文化母题,抄袭手法拙劣”,如果不是中间的菩萨造像,还以为到了迪拜呢。江苏昆山市巴城蟹文化馆直接将一只巨型大闸蟹扣在地上,上榜理由是“低俗仿生,亵渎文化”。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丑陋建筑?建筑评论家顾孟潮道出一句深刻的古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就是说,一个人取得的成就不在于技艺高超,而在于品德高尚。“从众多丑陋建筑的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所有者通过这些丑陋建筑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梦想成真——发财梦、升官梦、出名梦、崇洋梦、仿生梦、仿古梦……都是多么可怕的梦啊!浪费了多少土地、资源、纳税人的金钱和血汗!”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届评选,前50名的名单中便出现了三处模仿天安门、两处模仿美国白宫。而且财神爷、酒瓶子、孔方兄高高矗立起的高达几十米上百米的巨大形象,奇丑无比。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巨大的丑陋建筑同时存在于首都、省会城市和乡镇。

这些荒诞的城市建筑乱象表现为错误的城市规划理论、不适当的居住区模式和城市广场建设方式等,我们的建筑业、建筑管理、房地产开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亟待认真调查解决的问题。顾孟潮认为,评选丑陋建筑有助于建筑事业回归本位,普及建筑文化和提高建筑审美水平。

“一言难尽“的城市雕塑

甲方乙方问题掣肘艺术家

今年农历新年后,抖音公布春节大数据,昆明池排名网红景区头名,原因是网友发布很多并非昆明池的照片视频,定位却是昆明池。连景区也认真发文回应这些抖音视频并非昆明池,且昆明池也未与抖音合作宣传。而如此“黑红”的昆明池,实景又如何呢?

昆明池的很多历史文化与传说故事都用雕塑来表达,可以看出创作者用心了,但仍然欠缺艺术感,匠气十足。其中一尊巨大的汉武帝操练水军雕塑,夜景中五光十色的激光灯柱从船上发散出来,感觉汉武帝分分钟要蹦迪了。在“悦西安“论坛中,有网友发言:“说真的,有没有人觉得汉武帝的雕像水平其实并不高?有点粗糙、有点卡通,没有神韵。”“确实没有美感,想体现汉代雄浑大气却弄巧成拙,空有外壳,神韵全无。”

近些年,按照城市文化雕塑示范街项目建设规划,西安市建设了几十条城市文化雕塑示范街,范围覆盖雁塔区、长安区、经开区、西咸新区、阎良区等多个区县及开发区。最有名的是雁塔区政府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校地联手共同打造的“雁塔雕塑示范街”。不过要说以艺术性给人深刻印象的雕塑并不多。

在去年10月举行的“高原·高原”第七届中国西部美术展油画雕塑年度展上,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兰州“黄河母亲雕塑”模型与马改户创作的“丝绸之路群雕”局部铜铸模型,因为是设计师的设计母版而受到观展者的极大关注。这两座城市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其中“丝绸之路群雕”是西安市为纪念1987年丝绸之路2100周年,于1984年委托时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马改户教授设计创作,历时3年落成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在其完成后的20余年时间里,已经成为古城西安的标志性雕塑。

雕塑是最有可能接近公共空间的艺术,华商报记者在高原展期间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程征谈到城市雕塑对于城市整体审美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十字路口、街区、特色建筑前放置雕塑,这是美术的社会功能,对城市功能完整性的点睛之笔。”而对目前城雕美感欠缺的问题,程征表示:“虽然各个地方都有城雕委员会,但是艺术家也有困惑,就是“甲方乙方”的问题。比如艺术家本来有自己的创作节奏,而甲方提出时限,但这不是根据作品需要创作的时间。甲方的领导有话语权,这些因素都是非艺术的,再加上艺术家自己是否艺术修养足够?把持不住,就当是接了个活儿。第二方面涉及雕塑语言的问题。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拿到广场上去。一个雕塑不是孤立的,和周围环境是一体的,罗丹的雕塑是室内架上雕塑,放到广场上就不合适。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是雕塑家对艺术语言理解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

“审美空洞”的公共艺术

文化符号的解读有待深挖

近年来,各个城市营造的公共艺术事件,成为此起彼伏的网红。无论艺术的内涵挖掘如何,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成为追求的目标。比如新年期间的各种灯展,各个节庆活动上的灯光秀,都成为关注焦点。而当焦点形成,也就迎来了各种评价。今年北京故宫的灯光秀被吐槽大型蹦迪现场;西安年的树木花灯展陈,被司机吐槽十字路口看不清红绿灯;钟楼的发光兵马俑画风惊悚。

所谓各花入各眼,形成争议在所难免,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随着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品牌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眭谦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公共艺术在技术提高的基础上,越来越强调许多艺术的跨界互动,在城市形象营造方面融入更多艺术成分。艺术活动的整体创意策划水平决定了口碑。”

艺术评论家张渝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改变了很多传统的审美方式,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学转向,就是从语言向视觉的转向。这个转向发生后,对新媒体艺术,比如声光电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有了更大的需求。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便捷的信息媒介很容易让人产生个体卑微的焦虑。此时,追求宏大叙事、仪式震惊的美学效果,便成了现代人审美心理的新诉求。”但是,“仪式震惊”不是没有灵魂的纸醉金迷。不论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不能丢弃自己的魂。任何艺术,一旦丢了自己的魂,那就只有空洞。张渝认为,西安是座古都,也是现代城市,不能简单地以为民俗进城就是古都特点。应该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城墙、碑林、大雁塔、历史博物馆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应该充分利用并解读。华商报记者 路洁

影视剧低美感

影视剧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承担着培养、引导大众审美情趣的功能。但随着拍摄技术的进步和投入资金的增加,如今的影视剧,审美却为何变得越来越低了呢?

审美幼齿化

只要一说起如今的当红花旦,很容易就想到Angelababy、杨幂、郑爽、唐嫣,单说外貌,少女感、萝莉美、幼齿化是她们共同的特征。

Angelababy越来越大的眼睛和微笑唇,杨幂的无辜眼神和植入的少女感发际线,已经当了妈妈的两个人,依然拼尽全力给自己打造“少女妈妈”的标签;两位拍照时风情万种,但一出现在荧屏上,就仿佛来自悬浮次元,和周围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郑爽和唐嫣生气时只会瞪眼和抿嘴,就像没有经历过人生酸甜苦辣的温室小公主。而另外一边,姚晨的电影《找到你》和电视剧《都挺好》成为爆款;袁泉去年的《我的前半生》被热议到今年;陈数的《和平饭店》让观众念念不忘,这些中年实力派,只要给她们一点机会,她们挑起的热度根本不输流量小花。可事实是,流量小花接戏接到扯不开战线,需要用替身和抠像来填数。而这样的审美,已不仅仅是娱乐圈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女孩要整成baby的少女颜。

著名娱乐博主、影剧评人萝贝贝认为,“最终再多无意义的同质化脸孔都汇集成同一张,标记下这个时代的一些关键词:强势的男权审美、女性的年龄焦虑、消费主义和流量大潮的迷思。而娱乐圈则放大了这种审美和流行。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吗?各行各业的人比的都是流量和用户数,人人都想要先出名,出名即得利,至于为什么出名不重要,流量岂问出处。“带货”是一种硬指标,不管你是艺人、粉丝、品牌、公关还是什么,最终,都是要带货的。作品质量或者是更长远的价值,对不起,还没有找到哪家一家公司以此定KPI考核标准。”

经典IP的毁容式翻拍

今年电视剧一大流行趋势,莫过于经典IP的翻拍,但可惜的是,资金、技术升级的同时,评价却全面翻车。《新白娘子传奇》找到了千年难遇的美女鞠婧炜饰演白素贞,仙气倒是有一点,但人设又开始不靠谱。许仙一改老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样,原本的御姐白蛇则变成了傻白甜,小青则为了心中所爱,甘愿化成女身,侍奉左右,妥妥的霸道总裁和傻白甜外加一个痴心配角。

对于这样的改动,影评人柳飘飘评价称:“这是一部颜值蛮高的古装爱情偶像剧。但,现在直到未来,它都不可能作为《白蛇传》这种家喻户晓的传说范本流传下去。事实上,我们如今的所有翻拍剧,都只能拍出爱情偶像剧,而没有爱情传奇。很多翻拍剧的爱情,并没有使我们感动。尽管它的男主设定更苏、更强大、更撩人,女主更可爱、更开朗、更单纯……但也就是好看而已,不是人生,更不是爱情。当编剧努力丰富人设、讨喜的同时,也势必因此失去了那种属于爱情传说特有的:孤绝的唯一感。”

另外一部《倚天屠龙记》在金庸去世三个月之后亮相,骂声一片,慢镜头泛滥,被质疑注水;而王丽坤、邓伦版的《封神演义》则被演绎成了“天选之子杨戬、貌美白莲妲己复仇虐恋记。”对于这种情况,影评人毒sir评价为:“这是集体泄愤,更是一次对“恋爱大过天”的国产剧发出的集体警告。”而对于翻拍剧盛行的现状,萝贝贝分析称:“翻拍剧大量产生,也跟大环境不鼓励创新有关,大家都想蹭现成的便宜。但还是想问一句:翻拍剧到底干啥来了?为了证明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吗?踩着别人脚印不容易成功,自己独特的创造才是文化影响力啊。”

脱离实际、缺乏现实关怀

韩剧有《天空之城》揭露韩国高考和富豪家庭亲子关系不为人知的一面;《囚犯医生》则揭露的是富人阶层滥用“刑期中止”制度,制作“合法越狱”的现象。这让很多观众都感叹,我们的国产剧怎么还在婆妈剧、宫斗剧、偶像剧中徘徊。即便是现实题材剧集,国产剧也有脱离实际、缺乏现实关怀的问题。

剧评人满仓大兄弟就以职场剧为例,指出很多国产剧是披着现实题材和职场外衣的偶像剧:“就是想着男女主角怎么撒糖,你要想从中找到让人思考的东西,完全没有。比如《趁我们还年轻》,我看了20分钟就看到不靠谱的地方,与现实职场严重脱离,这样的剧被还在上学的观众看完,会对职场产生幻想,觉得那里就是诞生霸道总裁和灰姑娘故事的地方,严重脱离实际。”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朋友圈低美感

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让朋友圈成为了主流的社交媒体和信息获取渠道,与此同时,却也成为了低美感社会的一个重要“阵地”。

流水账没有养分,刷屏更无美感

朋友圈低美感首先的一种表现是“流水账”形式,“孤独寂寞的,想要在朋友圈中有一定的存在感,这些人往往在平常的生活中存在感比较低,所以他们喜欢发一些有的没的朋友圈,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害怕自己如果不发点东西,就可能会被别人忽略,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发朋友圈。”微信上有2000个以上好友,却不常发流水账、自拍照之类的田小姐对华商报记者表示,她至少屏蔽了200多人,“都是这种类型的,没有任何养分。”

爱秀恩爱的,这样的人看似安全感较高,其实是希望通过“晒幸福”获得满足感,时刻注意别人点赞,从中获取安全感。还有一些人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话,然后等待他人的回应,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聊,就能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生活一点小乐趣,他们似乎更喜欢在朋友圈聊天。

“很多人讨厌微商,讨厌的并不是他们的产品,而是他们不断地刷屏。那么,即使是不做微商的人,经常刷屏,也会让人非常讨厌。把朋友圈当成自己的生活流水账,详细到自己每一餐吃了什么。”田小姐说。

点赞、拉票党易引人反感

现在很多商家都会采用点赞、投票的方式吸引顾客,这无可厚非,偶尔发发这样的动态,大家还是很乐意伸出援助之手的。但是如果他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消息,那实在是太低美感了。

从心理上来说,人们会对营销手段和广告保持一定的抵触和警惕心理,如果整天转发这样广告的人,一定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会让朋友圈的人对他产生反感,甚至屏蔽拉黑。

近些年来,“道德绑架”这个词语经常被人提及,而这种行为在朋友圈最为频繁,其表现方式主要就是:求点赞,求转发,让别人众筹捐钱等行为。“转不转发,点不点赞,捐不捐款,那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某些人在朋友圈大张旗鼓地号召大家,还说不转发就怎么怎么的恶毒话语,这就容易讨人嫌了!点赞还好一点,毕竟只是举手之劳,但强迫他人转发和捐钱就真是过分了。”一位在私企工作的张先生说,“每个人的人脉圈子不同,为什么别人要按照你的要求去转发你感兴趣的内容?大家也没有必须捐钱的义务,何况近些年来,利用众筹骗钱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大家的同情心也一点点被消耗殆尽了。”

发鸡汤段子、标题党文章也是一种低美感

还有一些人喜欢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心灵鸡汤甚至毒鸡汤或者类似于“赶紧点开看,马上会被删”等标题党公号作品,甚至一天会发无数条。“上了年纪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辈有时候可能会这样操作,那是因为他们接触网络和社交媒体比较迟,没有理解社交媒体的一些基本“礼仪”,此外,也会带入了他们在平日里的思维方式,很多老年人都认为社交媒体其实仍是一种私密空间。所以可以“为所欲为”地记录自己的状态。”从事自媒体工作的小王这样说。

小王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经常在朋友圈发鸡汤文转发标题党类似文章的人,是内心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所以才需要外在的鸡汤文和猎奇心态来补充心理能量。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旦缺少鸡汤文,就感觉生活中似乎少了什么。经常转发鸡汤文,是非常片面的认知,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

小王说:“从个体角度来说,朋友圈的低美感,反映了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每一条朋友圈,都反映了一种情绪。朋友圈不受限制,即生活不受限制。无要求地乱发朋友圈,恰恰反映了自己无约束的表达欲望。从群体角度看,朋友圈低美感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美感的缺失和人们对于美感的认知不足。”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穿搭低美感

生活中的低美感,总会在措手不及中被迎面而来的时尚穿搭刺中。小碎花复古风,从邻家女孩的可爱变成晃眼头晕,波西米亚风变成披挂一身的风铃,网纱裙的朦胧美变成一条大街行走蚊帐,有网友这样吐槽“低美感的穿搭伤害了我的眼睛”,以明星或者T台为时尚指导的低美感时尚穿搭到底错在哪里?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形象协会副秘书长、西北美感教育基地创立人史大实。

作为中国形象协会名家讲师团讲师,史大实经常这样阐述她的观点:“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而衣裳就是我们存在的标签,这样的标签总是被时尚、风格、潮流所左右。所以我们不停地追逐抛弃然后再追逐再抛弃。因为我们抓不住时尚的脉络,也不知道潮流终将去向哪里。”

在她的理解中,“低美感”“丑陋”也许只是人们对于美和时尚的不同认知,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审美强加在所有人身上。谁又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穿着呢?其实只要不关乎礼貌不影响他人,所有的穿着在当下都是被包容的。

史大实提到,前段时间看陈志朋的一组穿搭照片,看后只觉实在大胆,又看不出什么搭配的章法,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当服装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尊重自己的内心,而是一味想要博得他人的关注,对服装的扭曲可能也会呈现出低美感和丑陋的状态来。“如果身上的衣服并不能让你由衷欢喜,不能带给你安全、舒适、幸福的感受,你为什么还要穿它呢?很多人是别无选择,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穿成什么样才能有安全感,也不知道舒适的服装究竟会不会让别人看着有美感。当一个人有太多不确定和不知道时就很难有美呈现。”

当代人的穿着美应该是骨子里流淌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在任何场合都能用服装完美地阐述自己。史大实说:“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有审美高低的差别,当你意识到对于色彩自己并不敏感,穿衣搭配也完全没有章法,你也没有办法像一些女孩那样通过网络或微博学会如何穿出高级感,这个时候你要客观地认识到你与生俱来的审美力也许并不高,你需要后天的不停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系统地学习色彩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你还要了解面料、材质、版型等这些和服装相关的知识点。当然细节上的打磨才是提升审美的关键。比如长筒袜的颜色和粉底液的颜色要统一,皮肤的光泽感要和服装的光泽感统一等,这些装扮的细节都会让你远离那些低美感的穿搭状态。”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新闻推荐

今年西安市将以“抓减贫防返贫”为重点 打好产业扶贫等十场硬仗

本报讯(记者文艳)今年5月7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宣布周至县等全省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目标...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一折《斩单童》2019-05-22 03:24
猜你喜欢:
评论:(聚焦『低美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