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农科院和头顶院士光环的顶级农业专家相比,山区小县的农技推广站和在站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所处的地位的确有些卑下。然,就在这个被不少人不屑一顾的卑位上,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一位响当当的小麦育种专家。他就是长武县农技站研究员梁增基。
上世纪60年代初,27岁的广东青年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毅然来到位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农技推广站工作。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当时小麦亩产不过百斤,群众生活饔飧不继,时不时会闻到有人被饿死的消息。梁增基耳闻目睹此情景,食不甘味,睡不安生,心想老百姓供养自己上了大学,且专攻良种培育,眼下老百姓生活这般窘迫,这怎么行呢?所以,发誓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育出适合旱原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以解决旱原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问题。
心已决,志已立,干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怎么办?他想方设法,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没有试验基地,他自己租;没有活动经费,他自己借;没有科研资料,他自己找;没有劳力耕作,他自己干……他宵衣旰食,风雨无阻,累了,头枕地畔躺一时;饿了,啃点馒头接着干。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1971年成功培育出适合渭北旱原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7125”和“702”。之后,他义无反顾,计不旋踵,继续试验,又相继成功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长航一号”等。其中,三个品种达到国审,四个品种达到省审。他培育的小麦良种推广后,成为旱原地区的主栽品种,累计增产小麦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有人问,在那样的地位和环境下,他何以坚守长达半个多世纪,并取得骄人的科研成果?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始终把“位卑未敢忘忧民”奉为圭臬,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贫贱,不忻忻於富贵”,一心想着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多培育一些适合旱原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舍此,他别无他求。他援引一句古语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忧国必先忧民,爱国必先爱民,强国必先富民。所以,他以忧国忧民、爱国爱民、强国富民为己任,长年累月忙碌于他试验田里,用不断创新追逐着他强国富民的梦想。这,就是梁增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所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面对梁增基这面镜子,我们一些头顶院士光环的专家们应该想一想,自己身居高位,环境优越,科研成果几何?我们一些身为人民公仆的领导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位高权重,待遇不菲,为民奉献几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梁增基那样,常怀一颗忧民之心,多干一些为民之事。倘能如此,国之幸甚,民之幸甚。(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俊峰记者沈广睿)7月16日,记者在长武县昭仁镇宜山村看到,宽阔洁净的水泥路,整齐漂亮的新住宅,别具一格的休闲广场,玲珑翘角的凉亭,洁白如玉的围栏,新颖别致的花坛,干净卫生的洗手间,整齐有序的电网...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