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群众在进行舞龙表演。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B)⑧
本报记者 刘计划
“耍得真好,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也没有这么热闹的耍社火了。”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的翟巧荣一边看社火表演一边高兴地说。
耍社火、唱秦腔、表彰“最美村民”。2月22日,在二厂村的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汇演,让近千名群众驻足观看。
二厂村是市委宣传部“两联一包”的村子,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加大,但文化建设始终是村上的短板,一些传统的文化表演也逐渐消失,为此,市委宣传部在实施***的同时,把文化扶贫、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
为农家书室增补图书、增添文化活动器材、置办传统的文化演出服装、组织人员进行培训……一件件文化惠民实事,让群众动了起来。
“好几年没耍了,今年村上组织大家耍社火,这是好事。现在也是农闲时期,要不是上面配器材组织大家耍,好多人不是玩牌就是喝酒,你看现在多好,锻炼了身体,又能让年轻人跟着学些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亭口村56岁的社火队员场德拴高兴地说。
舞龙、扭秧歌这些传统的社火让老人回味无穷;“三战吕布、三请诸葛、出关”等戏曲艺术以社火的形式表演,虽年经人没看明白,但被武生的表演深深吸引;自乐班的秦腔演唱让戏迷们过了把戏瘾;表彰的好媳妇、好婆婆、卫生模范家庭、勤劳致富模范,给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传统文化不能丢,今年村上就有好多年轻人参加了社火表演,也是我手把手教的,看到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有人学,心里特别高兴,希望这样的惠民活动年年办,我义务当教练。”西塬村的赵俊平谈着他的想法。
“下一步我要组织年轻人好好跟村上的老人学学,这么好的东西没人继承可惜了。”1996年出生的王乐有他自己的想法。(B)⑧
新闻推荐
74岁的尚裕国与学校和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报记者宋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74岁的尚裕国就是这段话...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