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淳化县下庄子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内实行更加残酷的统治,各族人民不堪重负,积聚许久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纷纷揭竿而起。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发动暴乱,很快波及淳化的拜家和那家的回民,他们亦随军起义。拜家就在下庄子村的东边,当时村里有个叫马福源的回族小伙子,和下庄子村一个叫任小七的汉族小伙子,从小就一块在两村相连的野地里放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马福源不幸跌落深沟,腿部受伤,由于家贫未能及时医治,落下了病根,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后来,回民起义军来到淳化,拜家和那家的回民聚族回迁陇东,当时由于马匹稀少,贫民多以步行。听说这个消息后,任小七就为马福源捏了一把汗,这样的身体如何逃得过清军铁蹄的追击呢?于是,任小七匆匆踏上了寻找马福源的征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三水的湫坡头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马福源,原来他由于腿病而掉队了。几天来东躲西藏,忍饥挨饿,恰逢遇着了前来找寻自己的任小七。两人抱头痛哭,许久,任小七建议马福源随自己回到下庄子村,以方便照顾,可马福源怕连累任小七不愿前往,但任小七坚决不同意马福源继续流浪。马福源只好随任小七回到下庄子村东南的一口破窑洞里躲起来了,每次任小七都会借放羊的机会给马福源送些吃的。不久,回民起义失败,清朝政府对回民实行严酷的镇压清洗。悬赏缉拿回民的布告贴满了大街小巷。也不知怎么的,任小七救助马福源的事情被官府知道了,很快他俩被绑在了村中的两棵槐树之上,县太爷亲审案件,他告诉任小七只要当众告知民众,今后痛改前非,愿朝廷从轻发落,即可轻判入狱三载,否则将按通匪之罪斩首示众。任小七面不改色,严词拒绝。他大声疾呼:“我与马福源情同手足,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同年同月同日死,足矣!”任小七和马福源被清兵一阵枪矛猛刺,鲜血染红了身后的大树及脚下的土地。村民被其忠义之举深深震撼,便趁着夜色将其葬在一起。
现在,这两棵见证回汉民族兄弟情谊的槐树还伫立在下庄子村的地畔之上。人们将其称为“兄弟槐”。这两棵树几乎一般粗细、高低,只是北边的那棵树径一米处有一个拳头大小的瘢痕,不停地往外流水,人们都说,那是当年清军刺杀马福源所留下的,也有人说那是大树被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所感动,为他们的不幸而流泪,一流就是一百多年! (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蒲大伟)为了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打造文艺精品,近年来,淳化县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积极组织各文化单位深入农村进行创作。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找准切入点和结...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