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焦志学曾长期担任泾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他退休后不留恋舒适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泾阳县云阳镇焦家村,继续发挥着一个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为泾阳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做贡献。
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焦志学退休后,时刻关注党的政策和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他在自我学习的同时,还自费购买了50多本十八大文件汇编,散发给周围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他又自费购买《论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读本》等书籍100多本,分发给周围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
泾阳县是一个蔬菜种植大县,焦志学利用咸阳市蔬菜技术协会和泾阳县蔬菜技术协会这个平台,筹集近千万元,组织民兵预备役,集中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近千个,分给农户种植,解决了制约冬暖式大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对泾阳县冬暖式大棚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指导帮助泾云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金,争取项目,建设了三座铝合金钢结构冬暖式育苗连栋温室和5座大跨度温室大棚,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泾阳蔬菜产业的发展。
让革命传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泾阳县云阳镇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曾在云阳誓师改编,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陕西省委曾长期驻扎云阳,中共许多领导人如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都曾经到过云阳。为了让下一代牢记革命传统,焦志学收集各种史料,编写了一本百万字的《云阳革命史》,内容有各种志、云阳改编的记载、革命老前辈的回忆以及前中共陕西省委和渭北特委泾阳地下党在云阳开展革命活动的有关资料等。此外,他还多方筹集资金,在云阳镇南门口修建了红军改编雕塑,让许多到过云阳的人都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敬意。
云阳镇又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明代著名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微,近现代国学大师、红学大师、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吴宓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云阳。焦志学千方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一有机会就宣传云阳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还自费购买了200多本《三字经》和《弟子规》,向青年人散发,弘扬传统文化。焦志学说:“《三字经》、《弟子规》虽然只是薄薄的几本小册子,但它们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留下来的精髓,发展经济,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建设要靠传统文化滋养。”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焦家村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蔚然成风,五好家庭不断涌现,成为远近闻名的精神文明村。
让老年人的生活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
焦志学年轻时多才多艺,爱唱歌、爱摄影、爱书法、爱收藏,老来兴趣不减。退休后,他担任多个老年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兴趣爱好更加有了发挥余地。他是泾阳县老年体协的会长,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健身活动。他亲自指导的五桥镇社树村老协,被咸阳市老年体协评为先进。此外,他还担任泾阳县老年学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老年学会多篇论文和作品被上级刊物采用,代表咸阳市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老年学会年会。他担任渭北嵯峨书法协会名誉会长,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每年春节,焦志学组织省老年书协、市老年书协的书法家到云阳义写春联,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他担任县中老年艺术团名誉团长,艺术团由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近两百人,有合唱队、戏剧队、曲艺队、舞蹈队、乐队等,每年在春节、五一、八一、国庆、重阳节等节日演出,许多节目还上了电视台或被报刊报道。他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学习摄影、绘画、养鱼、打太极拳、做老年健身操、跳广场舞等,使老干部的生活丰富多彩。(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振江锋冯元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泾阳县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确立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教育引导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把人做正、把事干实、把县建...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