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森
一个温州人,扎根泾阳16年,把建设“第二故乡”作为终生的事业来奋斗。如今,他正在为实现“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咸阳梦”而不断努力。他就是陕西郑国渠旅游风景区董事长赵良妙。
赵良妙是温州文成县人,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浙江水利学校,创办水力发电站是他青年时的梦想。1992年,温州推出三年带薪下海的好政策,赵良妙凭借专业优势和水利工作的经验在当地连续建成两个小型水电站,且效益不错。这为赵良妙投身泾阳文泾水电站项目建设打下了基础。
2003年,泾阳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泾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吸引了赵良妙,两年时间里,他背着器材、生活物品,攀爬了30多个山头,跋涉上万公里实地勘查和分析。2004年,投资3.6亿元的文泾水电站项目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艰辛,泾河第一座水电站——文泾水电站建设成功。2009年夏天,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的三台水轮机调试到位,眼看付出就要转化为收获的时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试发电不到30个小时,三台水轮机相继报废,投资瞬间打了水漂儿。
得知水轮机报废的消息后,股东纷纷打来电话要求撤资,银行也找上门逼债。那一晚,赵良妙彻夜未眠,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跟股东们交待?能不能恢复生产?接下来14个月,赵良妙跑了七八个省市,得到泾河年均输沙量、每立方平均含沙量、汛期最高含沙量等实测数字,不仅设计出新的水轮机,还制定避峰运行方案。在和股东们解释事故原因之前,赵良妙先抵押了老家的房子,希望股东们继续支持他。
2010年10月,在重新投入3000万元以后,文泾水电站终于步入正轨,重新运营发电,成为咸阳除东庄水库以外最大的小型水电站,顺利并入国家电网。
如今,把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成了赵良妙的不懈追求。
巍巍仲山,悠悠泾水,这一方水土虽然没有养育赵良妙,但他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他眼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赵良妙始终坚持最大限度保留绿色植被。就拿景区道路来说,如果使用原有的盘山路,势必要对植被造成破坏,而郑国渠景区地处北仲山泾河流域,土质中高含量的石灰石,树木很难成活。赵良妙不顾所有人反对,坚持多投入一个多亿,硬是在景区凿出了20个隧道,新修了70多公里路,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留绿色植被。
“为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能打隧道的打隧道,该架桥的架桥,我们一点也没有把植被破坏掉。”赵良妙说。
景区建设中,除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景点的打造也费了一番周折。孔雀湾是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为了不影响地下地质,不到200米长的山洞都是人工一点点凿出来的。
“下面已经有一个洞,如果打不好,会把山体打裂掉,万一打穿了,就会出大事,孔雀湾这个景点就会被电站的水冲垮,这一片就会引发泥石流洪灾。”赵良妙表示。
赵良妙说,旅游开发没有回头路,一旦哪里做不好,就没有办法再改变,要做就做到最好。景区一期项目从最初计划投资3个多亿追加到6个多亿,景点涉及泾河地质公园、黑沟奇峡区、文泾湖休闲度假区、泾阳峡谷漫步观光区、北仲山后备旅游区5个板块。2017年年初,县上相关部门一再催促景区开放,但赵良妙一直觉得景区还不成熟,开放时间从原定的4月份、推迟到五一、最后国庆节前试营业。
“我经常过来和游客走走,特别是人多的时候和游客互动,听取游客的意见,尽量尽快完善这个景区。”赵良妙说。
赵良妙今年已经58岁了,用同龄人的话说已经到了停手休息的年纪,但赵良妙没办法住手。16年来,郑国渠的山山峁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赵良妙说,景区建设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事业,依托国家旅游开发的好政策,他要给“第二故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海峰吕鹏)3月11日,泾阳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泾阳县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近年来,泾阳县遵循新闻传播...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