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咸阳 今日兴平 今日三原 今日泾阳 今日武功 今日乾县 今日礼泉 今日永寿 今日彬县 今日长武 今日旬邑 今日淳化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今日泾阳 > 正文

陈宏谋借债度日与陈继昌典当安家

来源:桂林晚报 2020-01-04 12:58   https://www.yybnet.net/

《陈宏谋家书》影印本,199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继昌致其亲家李象鹍书信一通,行书二页。

■吕立忠文/摄

广西桂林图书馆珍藏的陈宏谋家书册,收录陈宏谋从乾隆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754-1769)间寄与其子陈钟珂等晚辈的书信20封。书信所谈虽多为家事,但足可见陈氏修身、正家之真实情形。其中有两封,反映出当时其家入不敷出,借债度日的境况,可见其清廉之情。该家书册中还留存有陈宏谋五世孙陈继昌书信一封,亦足见陈继昌秉承家风,清贫度日,虽不宽裕,却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今略作介绍。

陈宏谋借债度日

陈宏谋认为,当官须做到清、慎、勤,三者是仕人持身之本,而“清”居其首。怎样才能保持清廉呢?他的《从政遗规》引述前人的话说:“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他又摘录宋代何西畴的话说:“唯俭足以养廉。”他认为,应该倡俭戒奢,以俭养廉。事实上,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作为高官,面对入不敷出的窘境时,他即“事事省减”,切身践行“以俭养廉”的主张。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月二十八日的家书中,他曾有数语谈及自己到京任吏部尚书后的生活:“太宰每年饭银约一千二三百两,今停捐之后,饭银减少,每年不及千两,入不敷出,又无来路,不得不事事省减。‘以俭养廉’,今日之谓也。决不肯到处告穷,向旧属借索,有损晚年志操。”过了不到两个月,其家生活更加窘迫,只得借贷———乾隆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中,也曾谈及家中的经济状况,信中写道:“此间官况如常,身体尚好,食口六十,用度艰难,已有债务不少矣。”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习称太宰、冢宰,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清代为从一品。陈宏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月由湖北总督调补吏部尚书,同年七月抵京任职,是年九月,乾隆帝赏赐给他官邸一座,在北京东城沟栏胡同。以上二封家信,即写于他到京城任吏部尚书之后的数月。陈宏谋历任各省督抚几十年,此时在京城职掌吏部,经济上却并不宽裕。因“停捐”(过去政府以授与职官取得捐官人捐款的方法叫捐纳。捐纳起始于秦汉,以后历代都不同程度地有此举措。一般是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事。清初屡用捐纳筹措饷粮,时办时停)而“饭银减少”,以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于是从各方面节省,减少开支,以期以俭养廉,但最后还是拮据得难以度日,无可奈何下,只得违反初衷,向亲朋好友借贷(在他眼中,向亲友故旧借贷,是有损志节的),欠下了不少的债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一品大员身上,确实令人难以想象。

与好友共守“寒素”本色

在陈宏谋看来,为官理应过俭朴清贫的生活,恪守清廉的志向。

他在写给同乡好友唐秉刚(字近仁,雍正二年举人)的一封信(见陈宏谋《手札节要·寄唐近仁秉刚书》)中曾写道:“仕宦廿年,至无以为家,其情良苦。然论理固宜如此,吾辈立志亦正如此。此难与俗人言,言亦不信。唯有随遇而安,仍守吾寒素之故步耳。”陈宏谋由清寒之家的子弟科考入仕,正因为他当官不求财富,唯立志于为君为民之义,为官俭朴清廉之极———其为官20年而“寒素”(俭朴清贫)如故,可谓“另类”,世所罕见。其清廉俭朴的志向、生活清苦困顿的情状,“难与俗人言”,“言亦不信”。但他并不为意,不改初心,唯以“随遇而安”,“仍守我寒素之故步”之语自勉。当然,“寒素”的志向与情状,“难与俗人言”,而写信向好友诉说,也是希望与好友相互勉励,共守“寒素”的本色。这位唐秉刚,也确实称得上陈宏谋的同道之友———他曾官陕西泾阳县知县,在任礼遇士子,施惠于农,广开商贸,铲除恶霸,以为民谋利为要务,颇有政声,县志、府志为其立传。

陈继昌典当宅第安家

陈宏谋的后人继承其夙志,任官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过着俭朴“清洁”的生活,其最为人提及的五世孙陈继昌就是其中的一个。陈继昌中状元后入仕,为官十余载,最后官至巡抚。其官位与功业虽远逊于其高祖陈宏谋,但廉洁自好可说是有先祖遗风。我们同样可从桂林图书馆藏陈宏谋家书册中,窥见一二:该家书册中,有陈继昌书信一封(这是桂林图书馆藏陈宏谋家书册中唯一存留的陈继昌信函),可以看到他典当安家之事。

陈继昌此书信,是写给其亲家李象鹍的,告知自己的近况及未来打算,书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春,其时刚病愈,准备赴京城补授官职。书信中有如下内容:“孱躯冬腊眠食,略见起色,精神差呈敷衍。虽难任繁剧,而京职尚可备员。出月北行……全眷留粤,惟携纪儿偕行……内城勾阑胡同昔日赐第,十年前曾典二千金,应外官通永之用。迄今蹉跎,力不能赎,将来多系赁屋城外……”

信中提及“内城勾阑胡同昔日赐第”,为陈继昌任京官期间清帝所赐。据陈继昌《癸未元日试笔和香浔叔祖韵》诗,知皇上赐与宅第在道光三年正月。该宅在崇文门内离宫廷东华门仅一里多的地方,位于今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他的生父陈元焘曾在此府第住过,后因他连续外任,才南下归里。信中“典二千金,应外官通永之用”,说的是将皇上赐予的宅第典卖,筹措外调官通永河道巡察时的安家之费。检陈继昌《壬辰闰九月十三日分巡通永河道纪恩一律》诗,则知在他调任治河之官———通永河道的时候,道光皇帝召见他,对他颇多劝慰、期许,其事在道光十二年(1832)秋末。

据该信可知:陈继昌由京官外调通州(通永河道驻所在通州)任职时,为筹措安家之经费,只得将皇上赐予的宅第典当,10年之后仍然无力赎回,待准备再次去京城补官任职时(笔者注:之前因病,退养在家),只能作出在城外赁屋居住的打算。由此,可见其清贫之状。

陈宏谋、陈继昌清廉为官,经济上虽然不宽裕,但他们在参与家乡的建桥铺路、兴修水利、建祠修谱等公益事务时,却极为慷慨。桂林图书馆收藏的陈宏谋写给家人的20封书信中,就有三封书信提及捐资修造家乡峰山桥的事,其中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九日的一封信写道:“峰山桥极应捐修,三弟同心。如捐不足,吾们捐足,不必再令村众凑捐。更宜石块大而且整方为坚固,不可惜费。”而前面提到的陈继昌的书信里,也可看到陈继昌造福乡邦的公益之举———他这封书信的末尾写道:“粤西薄田,每年足敷四个月之食……本乡大堰,为五村水利所关,捐修已竣。家祠改建,工亦告竣。别无撄怀之事矣。”可见,关乎家乡众多村民生产生活的水利工程,是他尤为关切、记挂于心的,捐款修竣之后,方得心安。

陈宏谋去世半个世纪后,其六世孙陈庆鸿奔走搜求20余年,得其亲笔家书若干通,于道光末年分两册装订。今陈宏谋家书为广西桂林图书馆收藏。上图为该家书影印本,系该馆郭志高、李达林整理,199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下图为陈继昌致其亲家李象鹍书信一通,行书二页,与陈宏谋家书合装。

新闻推荐

热情、坚守、奉献 他们是陕西最美旅游人

作为窗口行业,旅游像一面镜子,更直接更纯粹地体现了陕西旅游人的热情与真诚、责任和敬业、坚持和情怀、光荣与梦想。这些年...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陈宏谋借债度日与陈继昌典当安家)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