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一对快板、一张嘴,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听者无不为其欢呼,这就是陕西快书。陕西快书是三秦大地乃至西北和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关中曲苑一朵绚丽的奇葩。它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始人是刘志鹏,礼泉县是它诞生和成长的摇篮。起初的陕西快书并没有成为固定的曲艺形态,只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顺口溜。艺人刘志鹏将各地的快书、快板等艺术融入陕西快板,创立了陕西快书这种新的曲艺形式。在他的努力下,这种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得以推广和流传,在西北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陕西快书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广泛流行于村镇、庭院、车间、工地和舞台,演奏时用一副大竹板,演奏时声音清脆、响亮、打法富于变化,演员表演时结合故事情节的需要,还可以拟作道具使用。如锄头、刀枪等。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关中方言,演奏者用乡土的语言、方言来说唱,秦声秦韵,秦腔秦调。这样很容易使台上台下交流,演员与观众互动,引起共鸣,从而产生轰动效应。这些语言听起来朗朗上口,既便于说唱,又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陕西快书吸取陕西关中乡土文化中歌谣、戏曲、顺口溜和故事、笑话中浪漫、夸张、诙谐、幽默的传统和语言艺术。唱词上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无论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表现人物对事物的立场感受、态度或内心活动的变化,这些都离不开人物的行为举动或心声的袒露。演员在表演时一边说,一边用动作来辅助语言表述,特别是以关中道的语音语气为主。台下的观众一听,就有陕西的味道。久而久之,这门语言艺术,从地摊走上舞台,使很多优秀的说唱人员成为表演艺术家,写快板的人成为曲艺作家。
近年来,陕西快书在它形成、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表演说唱方面,除气质、语调、嗓音不同外,光就打板来说,也相互各异,在表演说唱的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使陕西快板不断出新和发展,形成新的形式。虽然陕西快书曾扎根乡土,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传统的关中文化也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快书期待着在大众口味中崛起。(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靳明苟东雷)为了有效消除救助盲区,切实解决患大病群众医疗问题,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的低收入群众,礼泉县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创新群众申请程序,简化业务流程,变群众求助为主动救助。该县民政局组...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