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锣鼓队正在即兴表演
刘启文拉的是头把弦
董文娟声情并茂正在演唱
村合唱团正在演唱
71岁的村民张志杰正在吼秦腔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村上成立文化站,各项活动走在前。
琴棋书画样样有,锻炼身体不发愁。
参加百人大合唱,红色歌曲真响亮。
吹的吹来拉的拉,敲的敲来打的打。
台上秦腔唱得美,台下跳舞一大堆。
秧歌腰鼓正准备,大院热闹像过会。
锣鼓敲得震天响,鼓王就在东南坊。
热闹吸引老中青,八仙过海显其能。
文化娱乐风气正,歪风邪气一扫空。
这是秦都区渭滨镇东南坊村70岁的村民刘振祥自编自演的一段快板,盛赞他们村的群众文化活动。
活动:热闹红火 好戏连台
东南坊牛拉鼓曾威震咸阳,享誉三秦,有着光荣的群众文化传统。今年7月份以来,村上设立了文化工作室,村党总支书记姚振军、村委会主任刘准一同任文化室主任,退休教师刘月文任日常负责人,同时还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仅仅四个多月时间,东南坊村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热闹红火,好戏连台,谱写了一曲曲新的乐章。11月5日,陕西戏曲广播“大秦正声三秦行”走进东南坊,主持人、专业演员和东南坊村近2000名群众一起联欢。东南坊村的秦腔演出团、舞蹈队、合唱队、锣鼓队的200多名演员登台,演出了秦腔、舞蹈、歌唱、锣鼓、快板、武术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整个演出现场人山人海,掌声笑声喝彩声连续不断,陕西戏曲广播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和全程录像。据刘月文介绍,7月份村文化工作室刚一设立,就立即成立了50多人的秦腔演唱团、100人的合唱队和近80人的舞蹈队,并着手筹建体育队、秧歌队、腰鼓队,恢复重建锣鼓队。村两委会全力支持群众文化活动,拿出2.5万元为秦腔团、舞蹈队和合唱团统一购置了195套服装,同时购买了音响设备、扬琴、电子琴、铜器、腰鼓等,并为村文化室配备了一台电脑。另外,咸阳西秦橡胶公司的姚明通总经理也一直支持村上的文化活动,捐出1500元置办了舞台帐幕和舞台布景。村民文化活动坚持经常化,每周二、周六秦腔,周一周五合唱,每天晚上7点到9点是舞蹈,整个文化大院,台上台下,异常热闹。
村民:争着上台 抢着演唱
刘月文告诉记者,现在的群众参与意识强了,已经不满足于看和听,自我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往往是争着上台,抢着演唱,合唱队和舞蹈队的中老年妇女们,常常是争着站前排。村上62岁的退休音乐老师刘启文,既是秦腔团的团长,拉头把弦,又是合唱团的老师、伴奏和指挥,而这一切全是义务的。他对记者说:“村民热情很高,我也感动,不为他们服务我心里都觉得过不去。”他的妻子王惠琴热爱秦腔演唱,老两口一拉一唱,传为佳话。王惠琴不仅参加村上的演出还经常参与省电台的戏曲连线点播,有时正吃饭,连线电话来了,她忙放下碗就唱。今年赏花节,她在咸阳湖畔现场接受电视台采访,即兴自编演唱了秦腔《赞咸阳湖》,赢得一片喝彩。村民董文娟原来在戏校学过戏,她唱的旦角入情入理入味,很受群众欢迎,婆婆一听儿媳要去唱戏,就自己跑着去接孙子。72岁的刘芹兰既学秦腔,又学唱歌,还参加合唱队,两个多月,天天下午参加排练,整天乐呵呵的。舞蹈队员赵菊兰今年65岁,参加跳舞3个月,腰围小了3寸,走路更轻松了。
村上:笑声多了 快乐多了
刘启文告诉记者,他既要教歌,又要训练乐队和指挥,刚开始要打开局面也很难,村民普遍音乐素养较低,他就先教唱老歌、红歌、大家喜欢唱的歌。他抄好歌词,让刘月文在文化室复印100多份,发给大家练唱,有些人连走路、做饭、干活都歌不离口,有些人结伴晚上去广场学唱,张桂玲还组织几位姐妹在一起相互交流,联系歌唱。就这样,经过4个多月的勤学苦练,合唱队已经能进行二部合唱,秦腔团已经排演了十几折戏,并且可以挂衣上台演出。
刘启文说:“咱从小爱这,自从参加村秦腔团、合唱团以来,跑来跑去,身体好了,生活更充实了。现在全村有200多人参加经常性活动演出,闲逛的少了,打牌的少了,是非少了,笑声多了,快乐多了。”(C)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常丽)进入冬季对于秦宝二路附近的居民来说,最开心的就是这里的路灯亮了,晚上出行不再为安全担忧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秦宝二路晚上一片漆黑,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咸...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