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九年制学校 代重阳
在参加教育工作的6个年头里,每周三是我最为企盼和欣慰的日子,也是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进行自我情趣调控的日子,更是校园师生绽放笑脸的时刻。
它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读物,是我们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源泉和有效途径,是知识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潜心工作,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要求。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捧着一刻印有墨香的纸张,就像饥月里一顿丰美佳肴,爱不释手;就像黑暗中的一丝亮点,追逐不休;它,成为我生活中的规律,又成为学习知识的必读科目。
五年里,它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常客了,安然地被摞放在本来就不宽绰的桌面的一角,占据了我工作里仅有的闲暇,成为了我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五年里,我一直在收藏着,因为它是众多师生智慧的结晶,是文坛笔墨的摇篮,更是编辑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
五年里,它哭过、笑过、累过、痛过、彷徨过,羞涩的面庞已悄然而去,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向强壮的成人迈进,正在以蓬勃的生命力,艰难地向前蹁跚着,正以矫健的步伐向一个巨人的身边靠近,屹立于报刊之林,占据更多读者的席位。
五年里,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健茁成长,平易近人,近在咫尺,深受教师爱戴和学生的青睐,我想是因为:
它真实记录了全市教育事业辉煌腾达、蓬勃发展的光辉历史;
荟集了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和风趣幽默的笑语;
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厚迷人的风韵和博大精深的文学魅力;
指明了教育事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折射出文人墨客真知灼见的学识思想和妙笔生花的功底;
挖掘了前人们的优良作风和继承了优秀文化遗产;
展现了全市教育工作中可圈可点、标榜模范的闪光亮点;
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写作习惯。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周刊如同雨后春笋,日益壮大。不论从版面的布局,还是从内容的丰硕,都显示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闪烁着文笔的美。
教育文笔倾心洒,周刊挥毫日中天。教育周刊经5年风雨春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有力地展示了咸阳市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强大的前景,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和辛勤耕耘劳动的成果,又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搭建了平台。如今,它已深深烙印在教师和学生的心间,犹如一粒春日的种子,扎根在校园这块肥沃的土地,向社会展现教育的魅力,彰显教师职业的风采。(E)①
新闻推荐
虽然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但咸阳市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依然如火如荼,热情不减。这是12月3日,中华广场上秦腔自乐班演唱时的热闹景象。本报记者杨波海摄(C)③...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