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工作会上获奖单位领奖。 本报记者 刘伟 摄
各县市区农业局与市农业局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和廉政目标责任书。 本报记者 刘伟 摄
励精图治为"三农"全面增长铸辉煌
——"十一五"咸阳市农业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孟利明
"十一五"期间,咸阳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222.5万吨,较2005年增加23.4万吨,增长12%;水果总产482万吨,较2005年增加217万吨,增长82%,其中苹果400万吨,较2005年增加183万吨,增长84%;肉类总产17.5万吨,禽蛋总产8.9万吨,奶类总产66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加2.2万吨、0.75万吨和25.6万吨,增长15%、9%和64%;蔬菜总产324.5万吨,较2005年增加82万吨,增长34%。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压减渭北旱作小麦15.8万亩,扩大春播玉米10.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提高48.4公斤。累计新增优质苹果面积94万亩,优质率达到78%,较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各类畜牧养殖小区(场)35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284个,发展养殖专业村83个,规模养殖率达到40%。累计新增大棚蔬菜9.2万亩,沿渭清水莲菜发展到3.6万亩,建成蔬菜万亩专业乡镇40个、千亩专业村215个。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0家,初步形成果汁、乳品、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以及鲜果、蔬菜物流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
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初步形成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凭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局面。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个、国家标准有机苹果1.9万亩、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标准有机苹果基地3200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苹果基地5.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220万亩,兴平辣椒、彬州酥梨、淳化荞麦和关中黑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以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加快形成跨区域、大规模农业板块经济。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达标示范村789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55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8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2010年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8元,培育形成了"雅虎"大蒜、"井冠"莲菜、"莽塬红"红薯、"苏绘"手织布等一村一品知名品牌。
系统建设取得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资执法等农业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农业信息化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创新、农民技能培训等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农业系统"创佳选优评差"活动扎实开展,"严准快细实"作风深入人心,形成了"创业、创新、争先"的工作氛围和"干事、谋事、成事"的发展环境。
新起点 新目标 新希望 新天地
——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孟利明
2011年1月13日,天气寒冷。全市农业工作会议却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召开。作为新年伊始的第一个全市农业系统的大会,既是一次总结成绩、探讨经验的大会,也是一次落实任务、谋划未来的大会。会议在这个时候召开,有特别的意义。“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开局之年,饱含着对成绩的赞许,对未来的期望。更是振奋精神,奋力拼搏的鞭策和鼓舞。
回顾五年来的成绩,让人回味,让人感动。
这五年,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222.5万吨,较2005年增加23.4万吨,增长12%;水果总产482万吨,较2005年增加217万吨,增长82%;
这五年,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累计压减渭北旱作小麦15.8万亩,扩大春播玉米10.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提高48.4公斤。累计新增优质苹果面积94万亩,优质率达到78%,较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这五年,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果汁、乳品、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以及鲜果、蔬菜物流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
这五年,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个、国家标准有机苹果1.9万亩、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标准有机苹果基地3200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苹果基地5.23万亩。
这五年,一村一品蓬勃发展。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达标示范村789个,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8元。
这五年,系统建设取得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资执法等农业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累累硕果,成就辉煌!
成绩已经过去,咸阳市农业还要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切又站在了新的起点。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2011年咸阳市农业将如何起好步、开好头,咸阳市农业人胸有成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20万亩,确保总产180万吨,力争达到200万吨;水果面积406万亩,总产468万吨,其中苹果314万亩,总产384万吨,苹果优果率达到80%以上;蔬菜种植面积123万亩,总产32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6.7万亩;生猪、奶牛、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75万头、23万头、105万只和950万只,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万吨、9.2万吨和68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苍生福祉鲲鹏志,披星戴月踏征程。
站在新起点,有了新目标,收获新希望,创出新天地。
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责任显出担当,决心映射魄力,“归根结底,我们就是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农业系统的干部,多数出自农家,应该了解农民生活,知道农民疾苦,多听农民心声。我们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具有优越的农业资源,农民收入上不去,我们应该感到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如芒在背。组织上把大家放在这个位置,我们就要办好老百姓的事,通过我们的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和主动服务,把产业搞上去,让老百姓富裕,这就是农业系统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季志林深情地鼓舞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再鼓干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开创咸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新局面!
新闻推荐
《咸阳日报》一版2010年12月27日登了《满意不满意村民心里有杆秤——渭城镇渭城湾村“村民评村官”侧记》的报道,读后有一种畅快感。都说农村的事难弄,谁也不尿谁,可“评村官”时,茄子一行,豇豆...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