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广睿 实习记者 吕聪)新中国共发行了5套人民币,从壹分的纸币、硬币,到如今的壹佰圆“大票”,“票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值钱”。对于货币的演变,老人们深有体会。
家住核工业203研究所小区的卓玛吉老人,祖籍西藏,老伴去世多年,由于没有子女,75岁的她一直独自生活。她感慨地告诉记者,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最大的体现便是物价的上涨,现如今,就连她这老太太都知道CPI了。小时候,买个馍馍才几分钱,后来,经济条件逐渐好转,记得工作时,第一次见到壹佰圆的“大钞”,她一连激动了好几天。而如今,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已不是个小数目了。“早上的菜价太高,我每次都是下午才去买菜,精挑细选也能买下不错的蔬菜”。问起怎么应对高昂的物价,她如是说。
据了解,卓玛吉老人省钱的“妙招”还有很多:少开灯、多关水、少吃荤食、营养搭配、留心超市打折活动、街坊邻居团购蔬菜及生活用品……
本报讯(记者 沈广睿 实习记者 吕聪)“这些年,我一直在收藏各种邮票和纪念币,在这个什么都涨的年代,只有这些收藏品在不断升值”。刚走进中华苑小区王先生的家里,他已经迫不及待拿出自己的各种收藏品向记者炫耀着。
王先生回忆,自己10多年前,刚到咸阳创业时,可谓一穷二白,凭着室内装修的手艺,他从亲朋好友处借来几万元,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一家室内装修和设计公司。想起曾经的辛酸,他无奈地摇起了头,他告诉记者,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刚结婚时,他和妻子二人省吃俭用,硬着头皮买了一套60多平米的住房,那时的房价是1000多元/平方米,他在外没日没夜地忙生意,才在三年后还完了所有贷款。好不容易过上了还算舒服的日子,谁知道物价开始逐年上涨,全家人要生活、孩子要上学,钱袋子便越来越紧。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向他道出了自己的“理财经”,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投资各种收藏品。如今,王先生收藏的邮票和各种纪念币已经价值数十万元,如此的投资和“保值”方式,让他获益不少。
本报讯(记者 沈广睿 实习记者 吕聪)过去,每月工资一花而尽的人被称为“月光族”;后来,“月光”还不行,还得“啃老”,所以,他们又有了一个新代号“月老族”。结婚房子没有,汽车没有,银行存款没有,外出旅游没有……对于会花钱不会赚钱的80后、90后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月光族”中的一员。物价频频上涨,年轻人有什么“高招”,让我们“晒一晒”。
25岁的华晓斌去年刚从山东某大学毕业,费尽心思,他终于找到一份房地产销售的工作。除去房租、水电费和生活费,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紧巴巴”刚够用。很快,新一轮的物价开始上涨,“可怜”的工资,往往还没支撑到月底就花光了,他只有向父母请求援助,正式成为“月老族”中的一员。他开着玩笑告诉记者,身上揣着100元都不敢请人吃饭。无奈之下,他开始到处寻找兼职工作,从钟点工、家教到平面广告设计师,凡是能挣钱的他都会大胆“接手”。“年初开始,除了生活开销,每个月,我终于能多少有点存款了。”华晓斌高兴地说。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像华晓斌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身兼数职的他们凭借努力,正逐渐适应着这个多变的社会。收入增加的同时,他们也从不同的工作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和乐趣。 (D)(3)
新闻推荐
1由《咸阳日报*都市新刊》举办的“钟鸣盛世*天佑咸阳2011年新年祈福活动”举办的地点、时间?2第一届“巧妇”社区腊八粥大赛举办的时间、地点?3由《咸阳日报*都市新刊》举办的“第一届‘巧妇\’社...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