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项目的集群化发展面临着三大难题和挑战,国家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一地难求;改变固有的生产生活模式,部分群众一步难跨;整合农业资源面临着一盘散沙。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放思想、整合资源把农业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秦都区钓台街道办事处做出了有益尝试。
秦都区钓台办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办事处,面对咸阳市城市发展触角的不断延伸,他们不等不靠,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发展出“万字号”农业规模基地1个——秦都区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千亩特色农业基地四个,分别是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千亩水生植物种植基地、千亩食用菌种植基地和千亩绵阳小麦原种育种基地,引进了国家级的园林企业“前三甲”,汇集了全国先进的大棚蔬菜和苗木花卉种植技术。该办充分考虑到本地失地农民多的实际,积极协调入驻企业签订了优先用工协议,并议定了保底价,规定了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有力保证了失地农民就业、保收,目前全办直接参与本辖区农业产业项目开发的农民工达到2200人,间接参与净菜加工、蔬菜贩运、农资配送的务工人员达到1300多人,在本地务工人员总收入超过920多万元。
据了解,该办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对基地内不愿发展大棚的群众政策放得很宽,可在全村的良田中择优选定等面积置换,也可以直接领取1000斤小麦补贴,还可以按每年9月20日小麦市场价予以现价补偿。给愿意发展大棚基地的群众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给予优厚的政策扶持:“凡在辖区发展百亩连片种植的农户日光大棚每棚补贴1500元,清水莲菜每亩补贴300元,办事处包管水、电、路三通到户”,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打棚需要,办事处投入4万元自制了两套打棚的立夯、架子等工具免费为群众使用。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由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比如:将原来西红柿9层打尖改为7层打尖,保证了卖相;推广温室套种法,将每年3茬提高为6茬提高了产量,每棚年增加净收入2万多元;在食用菌种植中通过采用秸秆培育菌种,每亩直接降低成本3000多元,广大群众在尝到甜头后纷纷踊跃打棚,该办在不足两年时间里总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1/5,每亩大棚增收3000-4000元,全办净大棚收入达到1100万元,其他规模农业及农业附加值更加可观,全办规模农业收入突破2亿元,全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该办也先后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先进单位,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见到了街道办主任裴琨,裴主任饶有风趣地给我们讲起了“一斤棉花的重量不等于一斤铁的故事”:该办在发展秦都区万亩苗木花卉基地的过程中,给群众每亩地按每年1000-1200元进行补偿,但是受“家有余粮心不慌”思想的禁锢,群众坚决不答应,整整僵持了近两周说不下来,后来改为每亩地每年补偿1000斤麦子,群众欣然接受。该办党工委书记郭鹰说:“这就是在考验我们能不能打开群众的心结,能不能和群众想到一块去,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化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的偏差和思想解放程度不高,我们抓发展要有信心,干工作要有耐心,对待群众要有爱心,这样才能让群众放心地跟着我们一块干”。 (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娟)3月29日,咸阳市召开粮食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五年来粮食流通工作,安排部署今后工作任务,副市长唐利如出席会议并讲话。据悉,五年来,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工作以改革统揽工作全局,以国...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