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咸阳新闻 > 正文

走进马栏 侯小艳

来源:咸阳日报 2011-06-22 10:26   https://www.yybnet.net/

朝阳在马栏山巅露出了半个脸儿,绵延的一排山脉已伸出饱满的臂膀去拥抱刚刚升起的太阳,飞金流银的斑斓图画辐射出一种强烈的诱惑。一脚踏上宽阔的中心广场,心怀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洁净清丽。凝聚着马栏山辉煌的纪念碑巍然屹立于千山万壑间,远处山峦上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茂盛而葱郁,墨绿色劲挺的叶片,陪伴着婀娜的花,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简直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了。

尽情地呼吸着山野里早晨清新的空气,细细地抚摸着马栏军民浴血奋战、生产生活的浮雕,我心潮起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李先念、彭德怀、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10余年时间百折不挠地把马栏建设成为“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人才,也留下多少英雄壮士的鲜血。作为第一批被省级命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马栏可看的东西不少,可听的东西也多,许多物事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工字房、马栏窑洞和七孔桥了。

“工字房”

红色的门窗,石灰色的墙面,站在饱经风雨的“工字房”前我肃然起敬。工字房是1942年在习仲勋书记领导设计指挥下建成的,是马栏军民和群众在战火中建起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军民和群众的血汗。就在这简陋的工字房里,陕西省委、关中分区在此设机关长达10年之久,1948年4月13日彭德怀在此召开西北野战军军旅以上干部会议,在“工字房”里展览军民大生产运动成果。

迈进“工字房”里,有血流在身心涌动。循着行行文字,循着累累照片,循着生锈的遗物,视线触及的地方都写满悲壮的言词,默读工字房里陈列的革命先辈波壮阔的历史让人思绪涌流,我倾听到了革命先辈面对敌人临危不惧的声音,以及先辈们在这块土地上垦荒的镐镢声,这一切让我滋生久久的敬意。从工字房的高度,我看到了一群共和国领袖的名字,想起一群壮士白鹤般腾跃的姿势,彭德怀、习仲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领导老百姓战胜了外来的和内在的重重困难,将昔日壁立千仞的马栏建成了红延安的“南大门”。

日子为工字房旁的树摇来了一个又一个季节,四季的交替为工字房增添丰富的意象。关于马栏的红色经历,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瞻仰者,从“工字房”里流动的足迹里,我触摸到了革命先辈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同时,也明白了马兰花鲜红的原因。

有一种腾跃叫壮丽,有一种消逝叫永恒。“工字房”也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承载它的历史使命,在原址上新复原的“工字房”已经落成,再有1个月这里的一切资料将会原封不动地搬迁。先辈用身躯挺成共和国大厦的基石,用名字凝成昂扬的旗帜,以工字房的形状永久立在人们的心里。

窑洞

山沟沟里的那一排排土窑洞,是那样的平常那样的普通。但是当我攀上一层层石阶,站在小院子时,身上顿时热血沸腾。小院是那样清洁朴素,窑内陈设是那样单一简陋,没有一件豪华的摆设,没有一件多余的物件,然而这就是中共高层领导居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这就是陕甘宁边区十余年时间战斗工作的地方!

1945年7月份,彭德怀指挥爷台山狙击战,全歼国民党3个师,总指挥部就设在这窑洞里;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一、二、四、六纵队集结在马栏地区,彭德怀在此指挥西府战役;李先念中原突围后由陕南回到关中分区,在马栏窑洞里养病;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也曾在马栏窑洞里办公;著名教育家、民盟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李敷仁在咸阳遭国民党特务枪击,被地下党营救接到马栏窑洞养伤;1937年7月,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建校。

这一排排普通的窑洞处处留下了革命先辈为革命宵衣旰食的身影。今天,当我跨过马栏河,登临马栏山,走进土窑洞,寻找革命先辈当年踪迹的时候,我追寻的脚步,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我搜寻的目光,在一盏盏煤油灯前聚焦。窑洞、土炕、木门、木窗、木桌、木椅、油灯……这些朴素的陈列物,引起我的凝神思索。毫无疑问,它们已经与马栏山、马栏河一起,浓缩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胶片里,成为“小延安”精神的象征。这些默立在山体上的普通窑洞,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的南大门岁月水乳般的交融,而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成为一种崇高思想的发源地。

七孔石桥

沐浴着融融的晨光,我漫步在七孔石桥上,思绪被历史裹挟得好远。这是由几块山石垒堆成的一座桥,它一头连着百姓的疾苦,一头通向红延安的高度,蜿蜒延伸在马栏山里。

1940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马栏军民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整田开荒8100多亩,建立了自己的被服厂、枪械厂、食品加工厂,造纸厂。为方便交通,修建了七孔石桥,方便了困难时期的军民生活。

处在苍茫的大山里,七孔石桥曾经背负着上共产党人的希望,承载着苦难的岁月,在烽烟的颜色里牵引向山头朝阳腾跃的方向。戴着八角帽,扛着红色旗的队伍从桥上走过;伴着牛鞭声,唱着世纪歌的农民从桥上走过;系着红领巾,走向新时代的儿童从桥上走过。一代代人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把日子走得厚实实的,走出黄金般的喜悦,走出溢流花香的生活……

时光依然流转,七孔桥依然静立,闪耀鲜红记忆的故事依然楚楚动人。起泡的脚板以七孔桥为背景,把血水踩出一道风景,把强国梦的脚步踩得坚定有力。于是,千千万万的人们从小路的曲折里,寻觅到了向黎明向希望延伸的足迹。

七孔桥已不再是一座桥的概念。燎原的星火从这里输送,新生的血液从这里输送,蓬勃的视野从这里输送。诸如一条脐带的实质,把脉络延伸向“延安”。

凝视若隐若现的七孔桥,思想的翅膀掠过深邃的历史,彭德怀挑粮的矫健步伐似乎迎面而来,西府战役胜利的笑声似乎在路尽头逐渐绽开。走出艰难的岁月,拨开炮火隆隆的烟雾,七孔石桥正以其独特的线条、以其特定的称谓记忆在人们的心底里。

七孔桥和马栏山就这样紧紧相依,带着那段红色的历史,带着那首《绣金匾》的韵律,带着旬邑人的期望和执著正努力地向山外延伸、延伸……(C)②

新闻推荐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请您投票赵银凤被列为正式候选人

赵银凤本报记者李石摄本报讯(记者马元聪实习生闫海)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咸阳市推荐的咸阳市爱心大使、第二届感动咸阳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助人为乐模范、市...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紫菜悄然“瘦身”2011-06-23 10:26
评论:(走进马栏 侯小艳)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