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李勇振都义务照顾起社区的留守老人,图为他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散步。本报记者 赵鹏 摄
本报记者 赵鹏
提起省一建公司家属院的李勇振,邻居们个个竖起大拇指。今年43岁的李勇振其貌不扬,中等个头,瘦瘦的身材,然而在邻居们眼里,他却是远近闻名的一个“热心人”。平时为邻居们送米送面、水电维修;10年辛劳悉心照顾一个无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祖籍河南的他为何将家安在了“留守社区”……为了找寻这种种答案,记者走进了“热心人”李勇振的家,寻找一份绵延十余年感人至深的大爱真情。
从孤儿到浓浓百家关爱
在省一建公司家属院,记者找到李勇振,他正在忙忙碌碌地维修水管道。一提起李勇振,社区的老人们个个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小伙子,不错!”上世纪70年代,李勇振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乡村,出生不久后,他便被父母遗弃,正好被路过的李德明夫妇收养带回咸阳抚养。1983年,养父母李德明夫妇先后去世,此时十几岁的他无依无靠。李勇振回忆说:“父母去世那会,他没人照顾,总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人饿得皮包骨头不说,穿的衣服也总是邋里邋遢。看到这种情形,邻居们都非常同情,社区的邻居们一碗粥一碗米的将他慢慢养大。”为了报答社区父老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十几年来,无论大事小事,他总是帮人运气搬煤、维修管道、送药看病,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着。
十年如一日照顾留守老人
家住省一建公司家属院的王红梅老人身体一直不好,儿女在外工作很少回来,老人活动非常不方便,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出过家门口了,天生爱说话的她感到十分孤独。十多年前的一天,李勇振发现住在楼下的王红梅老人一个人做繁重的家务,日子过得很艰难。热心肠的他主动照顾起了老人的起居生活。他对老人的照顾更是关怀备至,每天都会和老人聊天,时常帮她洗衣拖地,这一干就是十多年。2010年底,王红梅老人带着微笑而走,临去世前,老人一再叮嘱儿女感谢李勇振的照顾,李勇振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赢得了左邻右舍的交口称赞。
月薪不足800元,他每月靠着送洗洁精的工资维持着,每月自家开支仅数百元,每月却还要资助周围有困难的老人。面对记者李勇振坚定地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只要社区居民有啥事,我就一定帮忙。” (C)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实习生张文)昨日市双创办敲定了今年双创宣传十项重点工作。今年是咸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综合评审暨命名授牌年,也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推进多城联创、城乡共创工作的关...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