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各大超市对调味品严把质量关,图为市民在精心挑选日常调味品。
导语:
维护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面对鱼龙混杂的食品安全现状,相应的生产经营者、食品监管部门、广大消费者如何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营造一个健康的食品安全环境,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需要每一个部门行业各尽其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食品安全问题方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生产经营企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维护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食品安全关乎人的健康与生命,依法合规地进行生产经营,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从业底线。从原料采购时的品质控制,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不允许有丝毫疏忽、懈怠与侥幸,因为稍有不慎,后果不可预测。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道德则是更高的社会准则。食品行业事关群众的健康,经营者必须严守法律,恪守道德。检视历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个别生产经营者之所以罔顾法律,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于其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特别是大型食品企业,占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承载着更多的社会信任,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更应当发挥示范作用,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规模越大,影响越大,越容不得半点差池。
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经营与竞争环境,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而这又有赖于执法部门的依法监管,公平执法。
有一个“破窗理论”,说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法律的外在约束与道德的内在约束,意在从源头上杜绝有人打破“窗户”。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承担着依法监管的重要职责,需要严格执法,让违法行为无处存身;需要公平执法,鼓励、呵护合法诚信经营,打击、严惩非法违规经营;需要透明执法,对监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进行监督惩处;需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与问责机制,防微杜渐,查遗补缺,不留灰色地带和真空地带,预防“破窗”,及时修补,以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对生产经营者有引导作用,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理性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将有助于形成食品安全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
树立起正确的防范意识,就需要尊重生活常识。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凭生活常识就很容易判断。“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样的道理说起来人人都懂。但现实中却依然有人为贪图便宜而忽视了这种常识。当消费者一味追求“便宜”,那么生产者就会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是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相当的成本,食品价格太便宜就必然会在某个方面有欠缺。
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由于不清楚而造成误解。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有助于提高判断力和辨别力,不至于盲从和迷信。比如食品添加剂,很多添加剂本身是无害的,问题在于超范围使用和超限量使用。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至于谈“添”色变,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食品安全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企业、哪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种涉及面很广的公共安全,因此健康、稳固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产企业需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合法经营,广大消费者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监管部门更要严格执法,真正地为消费者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网摘)(C)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娟)日前,在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主办,中国信息协会和青岛市承办的“中国国际信息节”信息化杰出成就大奖中,咸阳市政府办干部、国家级专家张永民荣获“个人杰出贡献奖”。同时,在...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