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近二十年,茶龄少说也过了六十个年头,茶瘾不小。如今,每次用不大不小的玻璃杯,畅饮八杯,饮水量是五磅的水瓶整整一壶。边饮边读报,二三个小时不知觉就过去了,甚感悠闲。一日不饮,顿觉全身不适,口干舌燥,非饮不可。伴饮的报纸好像也成了瘾,一日不读,就像少了什么,非补阅不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只有十几岁。看见机关里享受薪金的同事,喝玻璃杯里的茶水,清澈透亮,十分好奇,不知那是什么味道。对他的泡茶过程,我颇为关注——他用竹制的小勺,从茶筒里舀出茶叶放入茶杯,冲上开水摇几摇,待一会儿就可以饮了。他见我如此认真,顺手往我的搪瓷缸里放了一些,让我喝几口尝尝。我一喝,味觉苦而涩,不过后味变甜,很合我的口味。
此后,茶叶进入了我的记忆中。没有几个月,我就转入薪金制,月收入有四五十元,除饮食费外,我首先用二元八角钱买了一斤大脚片陕青茶,这种茶产自紫阳,粗制滥造,杀青,发酵,揉捻等工艺均没有,连茶叶的原片都未卷缩,真是名副其实的大脚片,一斤一大包。泡茶时只需抓一把,但茶味却和我记忆中的相似,我的茶龄从此开始。
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之时,机关基本停止办公,经常要去泾河滩运石头,有时又要到礼泉叱干沟底运矿石,还要运砖头建小炼炉,到渭河滩筛沙子寻铁砂等。这样前后折腾了数月余。每换一个新地方,为了能满足我的茶瘾,我总是早早起床到灶房帮厨,为的就是做饭的水烧开后能泡上茶。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市面上大脚片陕青茶买不到了,我找熟人,人托人,拐弯抹角地从农杂公司的仓库里找了几斤,才未中断自己的饮茶。
文革期间,我因亲戚的问题遭到诛连(后平反),组织对我进行了审查和批评。我因确实没什么交代的,审查批斗了几个月,同时也认认真真地品了几个月的茶,品出了茶的内涵。
我发觉喝茶最初的那种苦涩与甜只不过是表面,浅显至极。它的真实品质具有绿、香、浓、净四大特点——绿是茶色泽翠油润,汤色黄绿透亮,叶底嫩绿鲜活;香既是清香诱人,又是冲泡后素香高长、醇厚;浓是滋味浓醇甘爽;净则是叶底完整、无杂质。
现在,大脚片彻底消失了。远在深圳的儿子,每年都会从重庆雀舌茶厂购买茶叶直寄咸阳。身边的儿子及亲属,平常或逢年过节都要给我买上好的茶品,完全可以持续到来年新茶上市。(B)(11)
新闻推荐
家到单位有段距离,时间充裕的时候我常常沿着街角步行上班或回家,在行走中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看世间百态。有一种爱情叫白头偕老晨起上班的路上,总会碰到两位年愈古稀的老人与我相向而行,有时候他们边...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