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修的“咸阳古渡”旧址上,我们会联想到什么?是昔日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盛景,还是诗词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见证了多少古人离别时的泪水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咸阳,执政者能站在文化、历史、旅游角度重新审视,决心重修“咸阳古渡几千年的老招牌”,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宣传价值,此举得到了民众与游客的称赞。
然而,随着咸阳市经济发展,旧城改造,城乡建设。昔日,当地许多有价值与文化遗存的老字号、老商会、古庙宇,几乎荡然无存!但有些历史记忆老百姓却念念不忘,其中一个,就是与咸阳渭水密切相关的另一半历史文化、人文记忆——“张爷庙的张飞鞭”。
据咸阳县志、文物志、市志、区志等记载:南街,有“忠显王祠”,俗称:“张爷庙”、“张飞庙”,明初建庙。因该地位于张飞庙之侧,以桃园结义之意得名“仁义巷”,西起县门巷,东至南阳街。殿堂正中,塑有张飞坐像,两侧侍立张苞、关兴等人。最惹眼的是庙堂正中木架子上摆放“张飞鞭”,有五尺长,胳膊粗细,铁制,为明代铸造,上有铭文。听祖辈们讲,古时有一年秋天,渭河暴涨,大浪像小山一样向咸阳城涌来。就在这紧急关头,只见一位身穿战袍,脸黑如墨、怒睁环眼、倒竖虎须,手持五尺长的竹节钢鞭,大踏步地走出南门,迎着大浪抡起钢鞭,高声喝道:“张飞在也!畜牲,还不速速退去!”这一声,惊天动地,只见大水一阵翻滚,哗啦一声退了下去。此后,每遇河涨,只要将“张飞鞭”抬上南城楼,人们就仿佛看见张飞立岸举鞭,吓退大水。咸阳人唱道:“张飞庙在渭河边,保佑古城得平安。倘若水淹咸阳城,自有老张一面担。”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其实,“此张非彼张”。按照史料记载;张飞去过汉中、河南、湖北等,何曾入过三辅(关中道)?三国时的张飞被封为“阆中王”。而“阆”又在四川“忠显王祠”与“张飞庙”显然矛盾。“显王”乃唐玄宗时一位名叫张巡的县令,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以其忠烈精神受封。“显王”前加“忠”即是对他的精神高度赞誉和褒扬。
《旧唐书·张巡传》:张巡(713—741),蒲州河东人,唐开元进士。唐玄宗天宝年间,藩镇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张巡以睢阳令身份与太守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安庆绪叛军。叛将尹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镇守宁陵的张巡率兵增援。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城池,坚持数月,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使敌军遭受重创终因没有后援,城破,与部属南霁云等一同殉难。唐军平定叛乱后,肃宗追封为“显王”,与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贾贲、姚訚为“六忠烈”之一。到唐僖宗时,又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画像移入凌烟阁,供后人祭奠。
“忠显王祠”敬奉“张飞”纯属一种误传!但它体现了一种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在古人心目中,他们希望历史上的那些功臣名将或清官廉吏,身后能像生前一样守护一方城池安全,庇佑当地百姓平安幸福。后世百姓“建祠立庙”以祭其忠,传颂千秋。可惜的是张飞庙——一座集历史、宗教、文化、建筑价值于一体的关中古庙宇,毁于上世纪50年代,县粮食局将大殿和廊房改作堆栈,1962年拆除戏楼,1972年拆除庙宇,旧址现为咸阳市电影公司家属院。
至于“水淹咸阳由老张一面承担”的传说,实非翼德之功,而与咸阳的地理位置和百姓整修河堤有关。咸阳城区地处渭河中游下段,河床地质构造坚固稳定,渭水从西南方向,流经铁江咀村时受凸起的砂岩尖河岸抵挡,不会直冲入咸阳城。加之,历代王朝治理,不断加固河堤,故河水不易越岸淹城。人们编织“水淹咸阳,自有老张一面承担”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无疑是一种抵御洪灾的美好愿望。
政府相关单位,如能在新修的“南阳门”,重新铸造“张飞鞭”,摆设在南门之上。这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一种完善,也是对“水淹咸阳城,自有老张一面担”人文记忆的一种保存与传承。更蕴含民间对“张爷”这样用神鞭,为民护佑祈福的历史人物的企盼,更是咸阳渭水旅游文化的美好见证。(B)(12)
新闻推荐
惠进才在检查智慧咸阳运行维护中心项目建设情况时要求 加快智慧咸阳建设进度着力推进信息惠民应用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3月3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惠进才深入到智慧咸阳运行维护中心,查看项目建设进展,听取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惠进才要求,要进一步精心组织,落实责任...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