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动乱年代批驳“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一句最流行的顺口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0多年之后的今天,这句顺口溜所反映的教育弊端似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试看,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毕业,每一次的考试都如临大敌,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考研,孩子们忐忑不安的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斩关夺隘,冲锋陷阵。这四次大考,每一次考试,都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历史抉择。于是乎,中国的孩子习惯了这种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人生拼搏,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开始了这种人生大拼搏的早期训练,直到他们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这还不算孩子们每一学段的各种过关考试,月考、季考,中考、期考。孩子就像一台考试机器,在无休无止的考试中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直到走入社会。难怪有人调侃: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
中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隋代,隋代以后,科举考试逐渐成熟,至清代废止,历经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全国性的公开考试,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大批读书人跻身治理国家的上层行列。10年动乱期间,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教师遭批判,考试被取消,停课闹革命的荒唐,贻误了整整一代人,对这种历史的大倒退,人们至今言及其状,依然心有余悸。当然,今天的考试早已从封建科举考试的桎梏中脱胎换骨出来,具有了新时代的鲜明特质。但我国的教育制度,在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考试本来是考察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手段,考试的检测、评价作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考多少次试,怎样去考,而是心倦神疲的孩子们,为什么而学,为什么去考?
当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把瞪大的眼睛聚焦于考试分数的时候,当教育的终极目标演变为为考试而学习,为考试而做题;当学习成为一种填鸭模式,一种机械训练,一种做题会战,失却了童真和天性,扼杀了兴趣和爱好,起早贪黑地冲刺考试题,攀升分数线,视力受损,体质下降,不懂得责任担当,不热心社会义务,不关注他人冷暖,只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做题与考试的世界里,我们还希冀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渴盼学生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考试结束之后,高三学生将书本撕扯得漫天飞舞,还殴伤了前来制止的老师;为什么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杀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室友同伴,还心安理得?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校为考试而办,手段演变为目的,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必然。
静心观之,今天的一线城市,还有处于二线的地级城市,哪一所名牌高中,不是把全省、全市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子招揽到自己的麾下,而这些名校回过头来又以自己有多少学子榜列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而沾沾自喜,居高临下。如此循环往复的激烈竞争,学子们为高考而上课,为高考而做题,为高考而补习,高考就是学生心中的天,学子们头顶着高考这片沉甸甸的天,只能弯腰弓背、通宵达旦地去拼搏。笔者一位亲属的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时,竟不会操作电脑。因为在长达三年的拼搏路上,孩子除了听课还是听课,除了做题还是做题,高考以外的任何风景,他都会目不斜视。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令他痛心疾首的经历:一次,他去成都参加一个中小学减负座谈会。在这个会上他明确表示反对奥数,没想到与会的一个小学生站起来旗帜鲜明地反驳他:顾爷爷,你说取消奥数,那我就上不了好初中,然后进不了好高中,好大学,我长大以后怎么挣钱,怎么养家糊口?孩子似乎说得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却真实地反映了基础教育误区的愈陷愈深。
教育,是使人的天性、潜能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智能开发活动,它最核心的要义在于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得以充分发掘并终生养成。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今天的教育,为什么步入考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与功利成为连体婴儿。学生拼尽青春年华,最终考上一所像样的大学便皆大欢喜。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培养,则被功利化的教育硬生生挤出门外。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不是专家谈教育》一文中指出:“学问要从兴趣入手,在重点出击。”先生列举其外甥上大学的经历阐述教育的本义。他的外甥当年在香港没有被录取,他就将外甥推荐到他所在的美国一所大学上学。他对外甥的要求是:第一,周末要跟他去钓鱼,不准读书;第二,垂钓或下棋之后,他教外甥怎样找重点,寻兴趣;第三,选老师,不要管教得好不好,但求老师博而深。后来他的外甥六年内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不久,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细胞学专家。他这样教育外甥,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从美国回到香港,为女儿选学校时就选了一所不留作业的英童学校。他认为儿童要多玩耍,尤其是那些能用上想象力的游戏。他叮嘱儿女:求学是长途赛跑,在中学时最蠢是跑在前头,考试成绩保持在中上水平即可,冲刺是25岁以后的事。他的这些教育理念,看起来毫不经意,轻松自如,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其实是一位成名人士对教育本质在认识上的灼灼之见。在他看来,拜师求学,不是求老师的知识,而是求老师指点迷津,求思考的方法。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所揭示的:“当学过的东西全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这些年来,高考的改革在一片指责声中步履蹒跚的往前行走着。国人以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看到了当今教育体系的种种弊端。问题在于,教育症结中的功利主义弊端一日不除,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教育疾患就难以药到病除,教育先贤们所呼唤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是为了不教”等金玉之言,就只能作为装潢门面的口号在教育改革的天空里喊喊而已。考考考,就会继续成为教育的法宝,让青春洋溢的学子们无可奈何。(作者单位:咸阳职院)(E)②
新闻推荐
零费用建档 零利润供药 零距离服务 签约“家庭医生”走进农户家
医疗团队进村为村民进行全方位体检。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你的健康状况他时刻跟进;当你生病的时候,他能给予最专业的治疗;当你行动不便时,他还能上门为你诊疗……这样的画面在咸阳...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