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爱山不知休,终日不下清渭楼。
与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怀抱。
注:黄孝先(生卒年不详),字子思,浦城(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终太常博士、
通判石州。著诗二十卷,苏轼为之作序,已佚。《全宋诗》录诗三首。
创作背景:宋代建成清渭楼后,黄孝先登临一览,南眺终南翠嶂,北望毕原列冢,渭水流经脚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难平地写下了为后人反复吟诵的名诗《留题清渭楼》这首登楼抒怀诗,充分表达出一个仁者旷达而无往不乐的人生态度。在写法上,体现了宋诗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味不重肥脓而重隽永的特点,很有代表性。北宋崇宁五年(1106),吴修任咸阳县主簿时,对此诗作了“格高趣深,飘若来从天外”的极高评价;他还请当时擅长行书的书法家束长孺大书入石。这就是《刘志》中有着准确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宋黄孝先诗碑”。黄公诗著名的程度,到了大凡知道清渭楼的人,便一般都能随口吟出此诗的前四句。
元朝末年,战火频仍,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初洪武二年(1369),新任的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于废城区内(今渭城区东耳村)的村民家中,同时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今老城区)修筑新县城。县治于洪武四年(1371)始迁新址之后,清渭楼又被重建。从明代《张志》中所绘《咸阳县城图》上标示的位置看,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后来的多部咸阳县志,都记载了这一史实:《江志》记为“清渭楼(原)在县河南街南门外”;《臧志》记为“清渭楼在渭河之南”。清渭楼傍城而立,临渭而显,背九鬃,抱终南,俯察咸阳古渡的渭水舟楫,仰观莽莽碧原的秦汉宫阙,为咸阳明城区的主要建筑之一。(B)(12)
新闻推荐
中华路小学六(1)班宋以琛俗话说“九寨归来不看水”。自从学了《九寨沟》一课后,我就对那神奇美丽的九寨沟无比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能到这人间仙境中游览一番。这个假期,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放假的一大...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